甲午战争的评论

儿童资源网

甲午战争的评论

  赖德烈还谈到了《马关条约》对中日两国的影响时说:

  和平条件对中国是足够难堪的。这项文件称为马关条约,如果不是为了一个日本臣民欲暗杀中国的首席代表李鸿章而使日本政府赔罪的话,日本也许会坚持更厉害的条件。按照条约,中国承认朝鲜的完全独立。因此就放弃了它的宗主权要求。这个要求曾给它以干涉该国的理由。它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这个半岛包括旅顺港和大连城,大连不久成为进入满洲的主要口岸。日本就这样获得了一个地盘,从这里它控制了通往富饶而没有开发的满洲和通往北京及中国本部北方的通道。中国还割让了台湾和澎湖群岛连同当地占压倒多数的汉族居民。除了库页岛以外,如果它可称为例外的话,日本现在拥有从堪察加以迤南直到台湾南端亚洲东海岸的岛屿。中国开放了四个城市于日本人,包括在扬子江上游遥远的内地重庆在内。且许日本汽船在扬子江上游航行直到该口岸。按照同西方列强条约中最惠国条款,这些城市和那段扬子江也开放于这些国家。中国也同意付出当时是一笔相当大的赔款。

  《马关条约》有极大的意义。它在日本向中国的推进中标志着一个重要的早期阶段。这种推进将间歇地继续,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才被坚决挡住而折回。此外,它成为欧洲国家向中国提出要求的机会。这些要求威胁着要把帝国早日瓜分掉。

  胡特生在谈到甲午战争爆发原因时认为,日本海军攻击了“中国的运送船”,所以两国发生战争。他说:

  1894年,朝鲜发生了一件宗教的叛乱,即所谓东学党之乱,中国政府应朝鲜的请求。出兵平乱,同时通知日本谓旨在“恢复其藩属的和平。”但是日本亦乘此派兵朝鲜,并回答中国的通知说,“在贵国通知中虽有藩属的字样,但帝国政府向不认朝鲜为中国的藩属。”这样,因日本海军之攻击中国的运送船,两国战事遂以爆发。

  琼斯谈到甲午战争爆发原因时说:

  1894年夏日本为了朝鲜问题对中国开战。朝鲜自1637年以来,是清帝国的朝贡国,但是日本人于1876年迫使它签订条约,这项条约事实上是对中国宗主权的一种挑战。负责监督朝鲜事务的李鸿章竭力阻挠日本势力的成长,且于1885年任命袁世凯为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来控制软弱而优柔寡断的朝鲜国王。袁在阴谋之中维护了中国的宗主权,而日本从1885年至1893年由于害怕俄国干涉朝鲜,默认中国对该国的控制一但是日本国内日益增长的危机使它的元老追求对外战争,以保持他们不受威胁的优越地位。告1894年李鸿章派兵协助朝鲜宫廷镇压东学党叛乱时候,他们的机会来到了,日本迅速地派了一支大军,向中国的宗主权挑战,并要求在朝鲜有一个联合的改革纲领。李诉诸列强.但日本在他们能同意任何调停计划以前,已经肯定它们不会出兵阻止它,就在汉城发动了一次政变,且同中国作战。

  在谈到甲午战争爆发原因时,约瑟夫认为:

  中国既然是衰弱的国家,日本便于1894年首先向中国进攻。……这次战争的结果必然是日本胜利。它的每个军事部门都具有现代化的功能。相反地,中国军队却是一群乌合之众——未经训练,没有装备,没有粮饷,也没有看护;它的海军也不能同日本的海军相抗。虽然中国做了许多惹起这场战争的事,但是它却没有作战的准备,并且力图避免战争。可是,日本人决心战争,结果中国被迫作战。

  战争的口实是由东学党的叛乱而产生的。日本的特务曾煽动朝鲜的叛乱。于是,朝鲜国王请求中国派遣军队帮助他镇压乱民。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家,所以这种措施是正当的。

  ……

  可是,日本政府派遣大批军队涌入朝鲜,……由于惧怕惹起纠纷,朝鲜政府要求中国军队撤离朝鲜。中国军队应允撤退,但鉴于日本军队源源到达这一事实,所以停止移动。日本人同中国人有所不同,中国人派遣他们的军队前往南部肇事地区,日本人却派遣他们的军队前往首都汉城,并且修筑了炮台和工事,控制着自首都至沿海的一切道路。朝鲜政府于6月24日吁请列强在日本人和中国人之间进行斡旋。中国人早就建议和日本人同时撤军。日本人坚持中国人先行撤出。事实上,日本的态度是足以令人怀疑的,……6月26日,日本驻汉城公使要求朝鲜政府在其政府机构及政策方面实行某些重大改革,实际上是要想获得不再发生类似干涉的保证。……尽管日本人抱着这种侵略的态度,中国政府仍是倾向和解的。他们愿意使这个问题获得和平的、外交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