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的评论

儿童资源网

甲午战争的评论

  日本为了运输之用,已经白朝鲜撤回它的商船。它的军队已经准备好了,它希望战争。它所采取的态度是:“叛乱是由于官吏的腐化及压迫,日本曾要求朝鲜实行根本的行政改革,作为将来和平的保证,并且建议同中国为此目的联合行动。但中国政府拒绝了这一建议;日本否认对朝鲜领土有任何企图,但不管中国如何,它将实行这些改革……”它辩称:“中国模棱两可的态度,使朝鲜未能实施必要的改革,因而‘危害了’世界和平。”

  这就是日本政府向外交界所作的解释。无可置疑地,这是对朝鲜内政的无理干涉。然而,它的真实动机是要迫使中国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并为它自己获得这项权利。

  宫崎市定认为: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为争夺朝鲜而爆发的。他说:

  以争夺朝鲜为对象的日本与清政府的关系日渐恶化,两国乃开始竞争建立海军。李鸿章建议清廷创立海军,北洋舰队即是其主力军。“定远”、“镇远”俱为七千吨的铁甲船,天津条约订立后的第二年,俱来长崎示威,中国水兵与长崎人民发生斗殴事件(1886年)。日本受此刺激,举行国防献金,购买军舰,增加速率快而攻击力强的小军舰与之对抗。

  还谈到朝鲜发生东学道起义、战争爆发。

  当时日本议会建立不久,政府与议会常发生争吵。清政府认为日本内讧,不能因朝鲜问题发动战争。所以出兵朝鲜,平定东学党之乱,并通知日本政府。于是日本政府亦立即出兵,两国军队即在朝鲜对立起来。日本要求朝鲜改革内政,并拥立清政府所憎恶的大院君,迫使中国撤兵,于是两国军队在朝鲜开战(1894年)。日本军不久击败中国兵,占领朝鲜。同时日本海军亦击溃北洋舰队于黄海,而获得制海权。

  ……

  李鸿章在下关与伊藤博文会见,订立下关条约,恢复和平(1895年)……李鸿章本来主张和平谈判,极力回避与日本冲突。只因受强硬派的影响,不得不走上战争的道路,卒至战败。

  马伯乐也认为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是因中日两国争夺朝鲜。他说:

  日本对朝鲜半岛主张主权,其背后的政治的经济的动机是更为严重的。从政治上说。实在是因为朝鲜过于软弱不能保卫自己的独立,势必受外国控制,而日本则不能容忍朝鲜承认他国的宗主权。而不承认日本的宗主权。任何别的国家控制朝鲜将成为日本帝国永远的威胁,因为它就要控制日本海及其附近的岛屿。从经济上说,朝鲜富裕,但居民少,懒惰,又拙于开发财富,所以朝鲜可作为日本岛上稠密的人口极好的出路,也可作为日本在农业、工业和商业上大显身手的地方。

  1894年,朝鲜政府同时请求日本和中国帮助平定叛乱;人们了解,在上述情况之下,日本是如何急切地接受了这个邀请。当日本部队到达朝鲜之后,叛乱已经平定了,但是日本认为情势很是严重,所以把部队开向京城去。日本声称,这是依照条约所给予的权利,而且没有一个外国公使认为应当提出抗议。

  日本部队驻扎朝鲜京都的时候,日本公使在1894年6月28日向朝鲜王提出一份最后通牒。要求朝鲜今后以独立政府而非以中国的藩属国的资格行动,并答应在此场合给朝鲜政府以道义上及物质上的援助。朝鲜王对此通牒迟迟未予答复,日本人便把朝鲜王废掉,而任命了一位摄政,强制他向中国宣战,并委托日本把中国军队从朝鲜驱逐出去(1894年7月23—27日)。

  日本人得到了这个委托,便把中国应朝鲜邀请而在牙山登陆的远征军打败了,因而成为朝鲜南部全部的主人。这时中国的残兵向北方的平壤逃退(1894年7月29日),华军主力就在那里。虽然法国进行了友好的干涉,虽然日本宣布了它的和平意图一把责任完全归给中国,战争状态实际上已经存在了。1894年8月1日,两帝国又正式宣战。

  庄延龄在谈到甲午战争爆发原因时认为,是中日两国对朝鲜的争夺引起了甲午战争。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