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如果说准良的主张虽然无知(当时中国军舰投有能力“前赴日本”,“分扰对马岛等处”),但无知程度还能差一些的话,那么其他官员的论述就不仅仅是一般的无知,而简直有些痴人说梦了,而这就是甲午战争时期清廷官员中大多数、甚或绝大多数官员的基本状况。
清廷官员之昏聩,于此可见一斑
如果说上述官员的糊涂认识对甲午战争结局还没有产生什么直接影响的话,那么李鸿章和清政府对日本的糊涂认识无疑则大大加速了甲午战争失败的进程。1874年、1879年日本公开侵朝和吞并琉球一事曾一度大大震惊了清政府和李鸿章,使李鸿章认识到:“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以外,日本则近在户闼,伺我虚实,诚为中国永远大患。”“日本狡焉恩逞,更甚于西洋诸国。今之所以谋创水师(指北洋水师——引者)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并在1882年、1884年先后两次扑灭日本企图侵略朝鲜的阴谋。但在19世纪80年代中叶自日本确立表面与中国“和好”,暗地里则“速节冗费;多建铁路,赶添海军”。伺机侵略中国的方针并多次向清廷通报俄国侵朝野心之后,清政府和李鸿章竟不但对日本的“和好”政策产生好感,轻信了日本的“甘言愉色”,将国防重点由骑日转蓟防俄。而且甚至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前夕还以为“开仗之说似是谣传”,致使清廷猝不及防,大大加速了失败的进程。
应该指出的是,日本欺骗清廷的做法并不高明,而它疯狂扩军备战的做法也难掩人耳目,但竟哄骗清廷长迭近10年之久,清廷之昏聩、愚昧、糊涂、麻木不仁已到了何种程度。
国防建设重视不够方面。1644年清军入关后,清政府秉承中国历代“重文轻武”的做法,致使国防建设受到极大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特别是太平天国革命后,清政府对国防建设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重文轻武现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特别是在洋务运动取得一些成就后,清政府更是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一劳永逸,裹足不前了。由于清政府对国防建设重视不够,致使国防建设受到很大影响。表现在:1.在军队建设上,军队装备不足、缺乏训练、军纪较差等等,已如前述。2.在军队体制上,近代化军队体制远没有建立起来。甲午战前,清军体制一如旧制,军队“各自独立”,归各督抚拥有,“对朝廷只是名义上的忠诚”,各省“军队的效率,装备,数目的多寡或其他方面都不一致。”当“一省军队被调至他省,执行职务时,便常常发生反抗,甚或公开反叛的事件,宗派情绪让他们不能好好地和帝国的任何一个地方的军队合作。当一支军队被调出它平常的驻防区范围外时,便发生了军费应由哪一省负担的问题。已经不止一次,当这个问题被人提出时,±兵们便没人照管了,没有饷。没有粮,便散散漫漫地成群结队回家乡去。无辜的老百姓由这些人沿途的暴行与劫掠所遭受的苦难,惨于实际的战争。中国军队分成这许多独立的组织,不能有效维持地方治安,更不能镇压反叛或成功地防卫国家,抵抗侵略。
战争准备严重不足方面。甲午战前,清廷因不知日本侵华动向,故对即将爆发的甲午战争未做任何战争准备。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廷疲于应战,已谈不到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准备了。
四、清政府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落后,人民群众整体素质低下是甲午战争战败深层次乃至根本的原因
在探讨和研究了甲午战争清军失败重要原因、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后,我们还应作进一步的探讨,即甲午战争清军失败更深层次的乃至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甲午战争清军失败更深层次乃至根本的原因是清政府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落后,人民群众整体素质低下。
众所周知,所谓战争实际上是交战国综合国力的比较。所谓综合国力太体上不外乎政治、经济和国民整体素质,而军队则是这三者的集中体现(按:综合国力内涵说法不一,这里仅从几个大的方面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