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

儿童资源网

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

  既然战争是交战国家综合国力的比较,那么甲午战争时期清政府综合国力又是怎样的呢?当时中国仍然是极其落后的。这里我们先看政治。甲午战前,当西方许多国家和日本已先后进入到资本主义民主制或君主立宪制时(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后已基本进入君主立宪社会),中国却还停留在中世纪封建君主专制基础之上。君主专制与资本主义相比较,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君主专制由于缺乏监督机制或监督机制不健全,故可以较大范围、较大规模甚至最大限度地产生腐败,而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监督机制比较健全或完善故可以较大范围、较大规模地抑制腐败。甲午战前,清政府由于本不完善的监督机制早已形同虚设,故清政府各级官吏事实上早已极为腐败了。由于腐败,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清政府统治基础脆弱,任何外来较大的打击,都有可能引起清政府统治的崩溃。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清政府把战争长期坚持下去并取得最终胜利是不可能的。清政府惟一的一条道路就是如果短期抵抗不能取胜,只能是尽快妥协,以维持自己的统治,除此之外的第二条路是没有的。相反,日本方面,由于明治维新后日本建立了一个相对高效、廉洁的政府,日本国内阶级矛盾远不像中国那样尖锐,国内形势比较稳定,故日本政府可以较大限度、较大范围地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发动侵华战争。

  经济方面。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不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已确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资本主义也以相当快的速度发展(1866——1919年间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英、美、德、法等国,跃居世界资本主义国家之首)。与此同时,国家牧入也有了较快增加,这就使日本改善装备,训练精兵有了可能。而在清政府方面,虽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早已出现,但始终没有确立,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依然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力长期处于低下水平,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清财政收人拮据。特别是进入近代以来,清财政拮据状况不但没有改善,反日趋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更新武器、改善装备是不现实的。正是由于经济的落后,阻碍了中国军队的进步与发展。

  有学者在谈到中日两国国力对比时认为:中国强于日本(“中强日弱”)。从两国人口、国土面积、工业和军工企业总产值来看的确是这样。在人口方面,中国为:3.89(1894年)亿人口,日本为3700万,中国人口为日本火口的10.5倍;在国土方面,中国为1116.5万平方公里(时外蒙未曾独立),日本为37万多平方公里,中国为日本的近30.2倍;在工业和军工企业总产值来看也是这样。但若从人均拥有状况来看,中国则是远远落后于日本的。例如铁路,1894年中国拥有铁路不足400公里,日本拥有铁路929公里,日本人均拥有为中国的、24.4倍;棉纺织业,中国拥有纱锭13万多枚,日本拥有47.5万多枚,日本人均拥有为中国的38.4倍;轮船航运业,中国拥有轮船撕艘,总吨位22900吨,日本拥有商轮680艘,总吨位110205吨(1893年),日本人均拥有轮船总数为中国的275倍,总吨位的50.5倍;财政总瞧入方面,日本1893年为11376.9万日元,中国为8867万库平两,日本人均创税为中国的.9.7倍(日元含银量按0.72两计算,下同);从军队总数来看,日本拥有战时军队(受过正规训练的)22.5万人,中国(职业的)1001989人,中国陆军是日本陆军的4.4倍,但按人口和国土面积计算,日本人均拥有数则为中国的2.3倍,每平方公里拥有数是中国韵6倍;在军费开支方面,中国军费开支估计为4000—6000万两,依中计之按5000万两计算,则每个士兵平均为近1如两,日本军费为3450万日元。平均每个士兵为109.5两,为中国士兵的近2.2倍;在军工产值和工业其他方面,由于缺乏可靠的数字,难以比较,但可以肯定的是日本人均拥有状况也远远超过中国。由此可见,甲午战争对期,清政府表面强大,实质虚弱,是个外强中干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