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园的“鬼市”传奇

儿童资源网

潘家园的“鬼市”传奇

  可是,师傅这一肚子的本事,只给小谭传授了两年,他老人家就驾鹤西去了。师傅的弟弟把他留下的好东西全都卷走了,又卖了房子。小谭不但丢了工作,而且连个住处也没有了,无奈之际,他只得独自出来打拼。

  如今的小谭,已不是昔日刚来南京时那个落魄的小孩子了。凭着师傅这两年的教授,他己能独自鉴定一些比较典型的明清器物,他立志,要开一家自己的古玩店。

  可是他没有本钱。就算有本钱,他还是开不了,因为他只从师傅那学到了一些很基本的鉴定知识,至于市场,至于经商,至于古玩行里的水有多深,师傅还没有来得及教给他呢。所以,他现在最好的出路是——找个工作。

  这样,他就找到了杨青。

  杨青是个和他一样年轻的小伙子,两人年纪差不多,眼力也半斤八两,所不同的是,幸运的杨青有个舅舅在天津开古玩店,无论是资金还是眼力上都给了他巨大的支持,而小谭那位经验丰富、火眼金睛的师傅却已撒手而去。

  杨青做人很厚道,他并没有完全把小谭当雇员,而是与他兄弟相称,甚至还允许小谭自己买点东西放到店里去卖。这样,小谭一般留在店里看摊,有空的时候,自己也到外面收点东西,没钱买大件的,就买小件,赚点差价,心里也挺美。

  渐渐地,小谭就对古玩市场有了一些了解,越了解,他就越觉得这个自己在行外时看着波澜不惊的古玩行,居然不但风急浪大,而且遍布暗礁。最让他头疼的是价格,尤其不好把握。

  但机会说来就来了。一天下午,小谭接到一个电话,是找杨青舅舅的,请他帮着去看件东西,杨青的舅舅在天津呢,对方说那让杨青来看看也行。杨青也正忙着呢,就跟小谭说:“你去一趟吧。”

  小谭也没多想,挂了电话,匆匆赶往电话里说的那处小院。

  进了小院,看到侧面的小屋里挺热闹,四五个人围着一口青花缸指指点点,争论得挺激烈。给他打电话的人和他有过一面之缘,见他进来,有点失望,只轻轻点了点头,就又把目光收回到了缸-卜。别人都不认识他,见他年轻,穿着也朴素,更不会去理会。

  小谭的到来使刚才的争论暂停了一下,但马上又恢复了热烈的状态。小谭站在门口静静地看着,屋里一共五个人,四个人辩论赛似的对着此缸各抒己见,一个人只听,不说话,手里夹着根烟,不住地吸。

  小谭不好意思挤到前面,只好站在外围晃着脑袋,虚着眼睛对这只缸左看右看。隔着一圈人,隔着缭绕的烟雾,小谭看着这只缸,只觉得眼熟,后来忽然一拍脑门,明白了七八分。他也不说话,一边看,一边听着大家的争论。

  这次的争论很有意思,对这口缸的断代,四个人有三个看法,每个人看法都和小谭的不一样,但又都说的有根有据,十分有理。

  大胡子非常自信地认为这是个赝品,还说得慷慨激昂,比现在电视台那些鉴宝节目中的专家还自信,还有派头。小谭心说:唉,这是一“棒槌”。什么是“棒槌”呢?就是外行、菜鸟,不怎么摸门,和针比,缺眼儿。

  小眼镜,二号辩手(细声细气,斯斯文文,一看就是知识分子),这位二号选手对于大胡子不看东西就发表言论的行为很是不屑,但他认为东西是新的。他可是仔细地看过东西以后才谨慎地得出这个结论的。

  一直在抽烟的那个人手中的烟剩了个烟头,他把它狠狠地摁死在烟灰缸里,然后又点燃一根新的。

  三号辩手是一个小瘦子。性格温和,说话慢悠悠的:“我觉得应该不新,明显是仿万历的,可能是民国仿的。万历的东西,一是康熙仿的比较多,一是民国仿的比较多,我看是民国。您看呢,梁总?”

  梁总就是给小谭打电话的那个人,他皱着眉头,仿佛自言自语:“万历的风格是没什么问题,但我觉得是康熙仿。我有件康熙早期的东西,青花发色挺像的,也是这样灰蓝灰蓝的。康熙仿万历五彩的东西也比较多,但也仿青花。我看这青花的发色灰蓝灰蓝的,就是康熙的,可是这画工又比较软……”说到这儿,他忽然想起什么,冲着小谭说:“哎,对了,来,你也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