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大老远的,上哪给你取钱去?先交个定金,把东西拿走不行吗?”
“不行!”
老黄脾气比较急,正要和他吵,张老头的老伴出了个主意,大家都不说话了。
老太太说:“你们看这天也黑了,现在回北京,路上也不安全。我弟弟家的房子就在隔壁,现在也没人住,要不你们晚上就先住那儿。你们不都带着卡吗?明天一早开着车去银行取点钱不就行了。”
这办法不错,但还有一件事让他们不放心,那两个穿西服的是什么人?
“哦,那是村南头老李家的二小子,现在在什么保险公司,跑到我家卖保险来了,说了半天,我也听不懂。”
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就想着住一宿,这笔买卖一定跑不了。
这时,李牧忽然说:“要不还是今天走吧,我到朋友那儿去借借看,两千块应该可以借到。”但大家都累了,没人同意他的提议。
吃过晚饭,大家舒舒服服地睡下了,但有一个人睡不着。他就是小周。白天的事让他觉得如鲠在喉,这群人里面就他没地位,他也是出了钱的,凭什么要听他们的摆布?
小周越想越气,十脆爬起来跑到院里去了,忽然又想到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等明天他们取了钱,自己这份钱就无足轻重了。那这利的事,还有自己的份吗?
他在院子里一圈又一圈地转悠,忽然灵光一闪,掏出手机拨通了孙聋子的电话。这孙聋子是玩古家具的老手,专买卜好的黄花梨,出价痛快,只要他认准的东西,一样也没漏F过。他家就在廊坊,离这里不远。
孙聋子的电话通了,接电话的是他儿子。父子俩得知此事后,连夜赶到张家口。
其实除了小周以外,还有一个人没有睡,这就是张老头。张老头正翻来覆去地琢磨:十万卖了吧,怕卖亏了,要是不卖呢?又怕回头人家不要了,再找不到出这么高价的买主。琢磨来琢磨去,心想,算了,也别太贪了,就十万卖给他们吧,明天拿了钱就踏实了。
这么一想,他就睡着了,刚睡着,门叩响了。孙聋子父子来了。二人进门后,简单地说明来意,张老头带他们去看了条案。三个人挑灯夜看——果然是好东西。孙聋子二话不说,直接就掏出十万放在炕上,张老头下意识地摇摇头,他就立刻义加上一万,张老头在犹豫之时,人家义加了一万。还没等张老头想明白,父子俩已经搬案子走人了。
张老头看着炕上整齐的一堆钱,追他们也不是,不追也不是。钱倒是多赚了两万,但明天怎么和李牧他们交待啊?在屋里转悠了好几圈,张老头终于一拍大腿,干脆叫起老伴,带着钱走人了。
小周也回去美美地睡觉去了。孙聋子是讲信用的,他提供了这么有用的信息,自然少不了好处费。至于明天早上,大家一定会大骂张老头,到时候,他就跟着大家一起骂,骂完了,还得搭老黄的车回北京呢….
看上去不谙世事的小谭
这回可捡了个不小的漏。可是
人家捡漏都是赚大把的钞票,
他却是买了一个大大的教训
小谭的身世本和古玩沾不上什么边,但是他运气好,遇到了一位很能耐的师傅,所以就误打误撞地进了古玩行。
小谭的这位师傅是收藏世家,在古玩店也经营了些年,后来因为年纪大了,又孤身一人,看看棺材本也够了,就关了店铺,回家养老。“退休”之后,他打算收一个小徒弟。说是小徒弟,其实就跟个保姆差不多,主要是照顾他的生活,当然精神好的时候,他也可以教这小徒弟看点东西。那时小谭刚到南京投奔表哥,他年纪小,又没有学历,工作很不好找,正好表哥认识这位老师傅,就把他介绍了过去。
小谭是个细致的孩子,又懂事又勤快,这位师傅对他十分满意。精神好的时候,师傅就把自己留着的那些好东西教给他看,还说慢慢教给他经商的规矩与经营的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