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传奇——武则天

儿童资源网

唐朝皇帝传奇——武则天

  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密切配合虽开始于显庆年间(656年~660年),但在永徽之际(650年~655年)已有深厚的政治基础。《资治通鉴》中载有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都潜布心腹于武昭仪的事。说明在永徽年间武则天已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可以说他们的配合体制在显庆元年(656年)已基本形成,到显庆四年(659年)贬逐长孙无忌之后,史称“政归中宫”,武则天在朝廷的影响已比较深远。

  显庆五年(660年)正月二十三日,唐高宗与武则天双双回并州巡幸。二月十五日,宴请随从官员及亲属等,对并州官属父老赐帛有差,佐命功臣子孙及原大将军府官员,活着的量才赐官,死亡的给以祭祀,年高80以上的版授刺史、县令。二月二十三日,祭祀太原旧宅,以武士Α⒁罂山、刘政会配食享祭。三月初五,武则天宴请亲族、邻里、故旧于并州朝堂,命妇人人会于内殿,皇室亲 族赐以金帛。下诏以皇后故乡,并州长史、司马各加勋级,年逾80的高龄妇女版授郡君,又各赐以布绢帛物品。事后,武则天再次回到故乡文水县,朝拜了崖底村孝文帝庙后,当晚住在村内,夜间外出观星,被酸枣刺勾住下裙,她伸手摘开衣裙,掰掉勾刺,骂声讨厌的刺要你何用。次日离去,从此这里的酸枣都不再长刺。由于该村做过武则天的行辕,以后人们叫该村为“武辕池”。这个村名一直到今天未曾更改。1958年修文峪河水库,武辕池村没入水中,每当天旱水浅时记有武辕池村名的石碑仍能露出水面。

  武则天离村,行至碟子沟,看到这里的河流便于开渠引水,便建议文水县令开渠引水,浇灌农田。事后,当地开成两条水渠,一名甘泉渠,一名常稔渠,但由于土地纠葛未能解决,规模不大。到开元二年(714年),文水县令代谦组织民众开渠引水,在县内形成甘泉渠、千亩渠、荡沙渠、灵长渠4条大渠,灌溉农田数千顷,成为造福于后代的不朽工程,完成了武则天的遗愿。

  旧史书总把唐高宗描述为无所作为而又惧内的皇帝,其实并非完全如此。在他登基之初,朝内与边疆都产生了一些麻烦。这是君王更替的附属产物。比如,永徽二年(651年)正月二十一日,贺鲁叛乱,安西四镇失守,七月侵占庭州;八月二十八日,白水蛮侵犯边境;十一月,义州蛮侵犯边境;十二月二十四日,处月朱邪孤注叛投降贺鲁。永徽四年(653年)二月初二,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及高阳、巴陵二公主联合造反,要奉荆王元景为帝。这些都是因新君初立,君权尚欠巩固之时出现的问题。唐高宗及时处置了房、薛、柴等人的内乱;对外又及时派出梁建方、契何力、赵孝祖、刘伯英及时予以抗击。显庆元年(656年),再派程知节、苏定方等出兵西北。对外战绩辉煌:

  显庆二年(657年)十月,苏定方、萧嗣业等生擒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并分西突厥地置鞒亍陵二都护府。这是对外战争中的首占告捷。

  显庆三年(658年)五月,唐高宗重设安西四镇,移安西都搞府于龟兹。

  显庆三年(658年)九月,唐高宗下诏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驹半等国置州县府一百二十七个。

  显庆五年(660年)正月,利用百济入侵新罗,新罗王春秋上表求救之机,唐高宗派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总管,率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伐百济。八月,义兹隆及诸城主皆降。分百济为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万户,置熊津等五都督府,又把百济划入大唐疆域。

  显庆五年(660年)八月十四日,唐高宗派大将军郑仁泰带兵讨思结、拔也固、仆骨、同罗四部,三战三捷追奔百余里。斩其酋长而归。

  龙朔元年(661年)六月十九日,唐高宗下诏以吐火罗、哒、Y宾、波斯等十六国置都督府八、州七十六、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并隶安西都护府。

  龙朔二年(662年)三月,唐高宗派薛仁贵、郑仁泰出兵天山,铁勒九姓合众十余万抗拒,并选数十名勇健者挑战。薛仁贵三箭射杀三人,余部下马投降,薛仁贵率军渡碛北,生擒叶护兄弟三人,胜利而归。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人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