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工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王公以降皆习《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复;(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上表之后,皇帝下诏施行。从此,武则天在国内外威望更加提高,外国使臣都共称唐高宗、武则天为“二圣”。
唐高宗苦于风眩,提议让武则天摄知国政,而宰相郝处俊极力反对。由这件事武则天看到在皇帝生病不便理政情况下,宰相将可能逐渐包揽大权,于是她召文学之士元万顷、刘(礻韦合并)之等人入朝廷著书,同时令其参决奏议,以分宰相之权。这样做正是给皇帝组织了一个智囊团体,避免相权过重,是稳定唐高宗皇位的有力措施。
为称帝斩政敌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初四,唐高宗驾崩,临终遗诏太子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高宗的遗诏,无疑是留给武则天的“尚方宝剑”,成为她日后临朝的法宝。
光宅元年(684年),在废掉李显立李旦为皇帝后,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改元光宅。此时,她遇到三个阻力:
第一个阻力是宰相刘仁轨的警告,他陈说吕后祸败之事以申劝戒。刘仁轨的劝戒代表了大批朝臣的看法,是一种至诚的劝戒,所以武则天报之以赞赏与安慰。她打出代子临朝的招牌说:“今皇帝谅喑不言,眇身且代亲政。”同时,致书赞扬刘仁轨的忠心。
第二个阻力是扬州叛乱。英国公徐世薜乃镒有炀匆担在贬官之后联合其弟徐敬猷及唐之奇、骆宾王、杜求仁等一伙因罪遭贬的失意官僚,以匡复庐陵王李显为托词在扬州起兵。他们找了个貌似废太子李贤的人,欺骗士兵说:“李贤没有死,逃亡在扬州,令我等起兵。我们是奉李贤太子之命匡复大唐的。”他们开制三府:匡复府,英公府,扬州大都督府。徐敬业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以唐之奇、杜求仁为左右长史,宗臣、薛仲璋为左右司马,魏思温为军师,骆宾王为记室。10天内招兵10余万。于是传檄州县,历数武则天罪责,指控武则天弑君鸩母,包藏祸心。窃窥神器,并张扬后宫稳私,污辱个人人格,把武则天骂得狗血喷头,于光宅元年(684年)九月二十九日起兵造反。武则天以代子临朝的正统身份与多年执政的经验,于十月初六派李孝逸率兵30万讨伐徐敬业,又于十一月初四又派黑齿常之为江南道大总管出兵征讨。十一月十八日,徐敬业兵败逃至海陵界,想浮海投东夷,被逆风阻挡,其将王那相斩徐敬业、徐敬献及骆宾王后投降唐军。唐之奇、魏思温等遭捕。这次反叛在40多天的时间内便被彻底平息。朝内斩了裴炎,贬了裴炎的支持者,使内外形势暂时得以平静。
第三个阻力来自宗室王公。武则天临朝本身就是李家宗室最敏感的事。在历史上当皇权薄弱时,同室操戈是常有的。武则天面临的正是这个问题。唐高宗死后,武则天盯住宗室王公,有反者,必欲杀之而后快。同样,宗室王公也密切注视着武则天的一举一动,他们互相联络,出谋划策,积极准备起兵搞垮武则天。终于在武则天拜洛受图之前,越王李贞、琅邪王李冲父子在博州、豫州起兵造反。武则天于垂拱四年(688年)八月下旬派左金吾将军丘神蘼示讨伐李冲,九月初一又派左豹韬卫大将军(特殊字)祟裕、岑长倩等统兵10万讨伐李贞。琅邪王李冲于八月十七日起兵,先攻武水县。武水县守军与援军闭城坚守。李冲命将士 推草车塞南门用火攻,结果天不作美,火起风回,反烧了自己。将领董玄寂说:“琅邪王与国家交战,此乃反也!”李冲听了立即斩杀董玄寂,众兵士人心涣散,纷纷逃离。只有家僮数人留在李冲身边。李冲无奈还走博州,于九月二十三日行至城门被守军斩杀。这次李冲起兵七日而败。丘神蘧至博州,反叛已经平息,结果又枉杀官吏以为己功,无故增加了若干冤鬼。李贞的叛兵也是一伙乌合之众,兵无斗志,将无雄心。李贞知道李冲失败后更是归降心切,无奈(特殊字)祟裕大军压境,只好自杀了事。平息李贞反叛,历时不到2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