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 优秀教师的课往往视野开阔,丰厚,大气,从不拘泥于教材和教参,他们本身就是课程开发者。
176. 课堂是反映教师修养的一面镜子。
177. 教师只有一辈子不间断地读书、学习、,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每一节课都对学生的发展有益。
178. 愿每一位教师都能记住:一辈子,一节课。这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信仰。
179. 我有许多爱读书的教师朋友,听他们的课,跟他们聊天,都是一种享受。
180. 教师的公正。
181. 孩子的心极其稚嫩、敏感,他需要来自教师的关注和力量,哪怕是批评与指责,只要让他感觉到教师发自内心的真诚与善意,对他都是一种鼓励。
182. 说到底,教育的公正还是教师的公正。
183. 教师要小心翼翼地保护这些脆弱的心灵,这需要加倍的耐心与灌溉,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艰辛与努力。而能够长期支持这种努力的力量,是那份博大的悲悯的情怀,是面对每一个孩子都绝不放弃的坚定信念。
184. 对孩子来说,他所得到的来自教师的公正,都意味着欢乐和幸福。
185. 惩罚是为了检点与反思。
186.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犯错”,“犯错”之后必须受到提醒、警告或责备。
187. “惩罚”与“奖励”一样,是教育教学工作中两个永恒的命题。
188.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体罚是最要不得的惩罚方式,因为皮带和拳头会在儿童的心灵中扼杀细腻的敏锐的感情,培植愚昧的本能;用皮带培养出来的儿童会变得麻木不仁、冷酷无情。
189.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学校教育要通过实施“美疗”——听音乐、读文学作品,到大自然中游览,编写童话、诗歌等方式,帮助这些孩子麻木、冷酷的心重新恢复活力,恢复对人的信任,恢复敏锐与细腻的感情。
190. 体罚不仅标志着家长的软弱无能和惊慌失措,也标志着他们的教育方式极端不文明,这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耻辱。
191. 有经验的教师从来不会使用任何惩罚的手段,因为受到惩罚的孩子会因此感到不再需要振作起来,不再需要使自己变好,这几乎等于摧毁了他向上的愿望,堵住了他向着光明前进的道路。
192. 实际上,惩罚的存在就是为了使一个人能检点自己和反思自己。
193. 惩罚本省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让人感到羞愧,为自己的过失感到难受,从而受到良心的谴责。
194. 管理学生是教育教学中的基本工作,有时教师在管理上所花费的心血与精力甚至超出了在教学方面所花费的,每一个教师都不能回避这一点,因为没有管理就没有教育教学。
195. 你向自己的学生提出一条戒律,就应当同时提出十条鼓励——鼓励他们从事积极的活动。
196. 少提戒律,多进行鼓励,用积极的活动使学生不但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而且在精神上获得自由,在主动地、建设性的活动中获得无痕的教育。
197. 很多时候,我们强调的是“禁止”,是“告诫”,而不是鼓励学生从事积极的、具体的活动。学生往往知道什么是被“禁止”的,但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
198. 惩罚固然是一种教育手段,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使用这一手段的。说到底,教育的职责还是应该唤醒人性中那些善良的、美好的东西,而这些都依靠无限的信赖和真诚的鼓励。
199. 一天淘出一粒金子。
200. 当孩子感觉到你内心深处的善意时,教育就有了成功的前提。
201. 面对“难教的孩子”,教师永远不能丧失信心,更不能使孩子丧失信心。不管他已经处于一个怎样糟糕的状态,教师都应该给与孩子充分的信任和足够的耐心,使他看到前进的方向,千方百计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树立自尊,激发他内心深处学习的愿望。当孩子感觉到自己被信任、被尊重、被寄予良好的愿望时,当孩子感觉到你内心深处的善意时,教育就有了成功的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独特,理念是否先进,都不占据主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