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坚守,也必然会有一些东西将永远被人唾弃。
247. 教育,就是要让人走向光明,而不是堕入混沌;教育,就是要让人向上行走,而不是朝下沦陷。当我们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赞成,并想方设法把学生教育成一个在道德上进攻的人。
248. 沉默的服从是一种悲哀。
249. 教师要宽容每一个学生的执拗并非那么容易。
250. 当孩子还有跟您辩解的欲望时,这恰恰说明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向善的,这并不表明他真的认为自己做得对。
251. 当我们面对一幕幕“顶撞”的场景,教师为什么不能给孩子一个申诉的机会呢?当孩子面对教师的批评不是选择接受,而是选择“顶撞”时,教师为什么不能查找一下背后的原因呢?
252. 恰恰是另一种情况让人真正担忧,那就是当你批评他时,他选择无情的沉默;当你要求他时,他选择无条件服从。
253. 选择无条件服从的孩子,在他的沉默、服从的外表下,在他内心深处,思想的激流已经变成一潭死水,他会渐渐地失去思考与分辨的能力,最终他变成了一个逆来顺受的人,听任命运的洪流把他冲刷到任何地方。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结果。在这些孩子中,当生活的磨难渐渐郁结在心头,一旦遇到合适的导线,他就会发生猛烈的爆炸,做出可怕的事情,不仅危害自己,也危害别人。
254. 苏霍姆林斯基把培养学生对批评所表现出的明晰态度视为一种高超的教育技巧,他坚决反对要求孩子唯唯诺诺、盲目服从,并把这视为一种教育上最大的危险。
255. 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保护受教育者,不降低他的人格。不应当使他感到自己是听任命运摆布的一粒无能为力的尘埃。性格执拗和不肯听话,要比唯唯诺诺、盲目服从好一千倍。
256. 让我们牢牢记住:学生是活生生、有感情、有尊严的人。对教师来说,学生那种沉默服从不是一种快慰,而是一种悲哀。
257. 教育应该培养一种没有旁人在场的个人诚实,而“没有旁人在场的个人诚实”实际上面对的就是自己的良心。
258. 人在任何时候都要面对自己的良心,对着自己的良心做出解释。而对着自己的良心作出解释要比当着别人的面去解释困难得多。
259. 每个人都不是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岛屿都是大陆的一部分,不必打听丧钟为谁而鸣——无论谁死去,钟声为你而鸣。
260. 生命消失后将永不再来,因此,生命与死亡一样值得我们心存感激。
261. 人的诞生是世界上最大的欢乐,而人的死亡是世界上最大的痛苦。正因为人终有一天不得不离去,所以才更加真爱生命,并力求使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262. 人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与爱戴,就必须去追求能在地球上留下鲜明的痕迹。
263. 一个教育者,怀着无限慈爱、悲悯的心肠,教导孩子在有限的生命内,要向上、向善,要做一点有意义的事,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属于自我的痕迹。
264. 归根到底,生命的最大幸福和意义就在于使自己永远留在人间,这当然不是指生命肉体本身,而是人的精神价值。
265. 我们尊敬的并不是白发本身,而是白发本身以外的东西,所以老年人应该受到普遍的尊重和敬慕。
266.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老人的尊重不是因为他们已经年迈,而是因为老人身上特有的那些东西,即只有老人才可能具有的生活体验与阅历,在精神上汇聚的财富,更有难得的人生智慧。
267. 那位老人慈爱的目光宁静地看着我,一种阳光一样温暖、明澈的感觉流过我的全身。我一下子爱上了她。
268.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