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前议论文探秘之实题虚写与虚题实写

儿童资源网

高考考前议论文探秘之实题虚写与虚题实写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悲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墙。

  乐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门。

  现实主义者说:这个世界由无数隔膜的墙和沟通的门组成。

  你怎么理解这三种看法?请你从以上看法中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看法,以“墙与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发表议论表示赞同或否定,可以编写故事形象地表明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直接抒发自己的深切感受。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道典型的“实题”。话题“墙与门”,是一个并列式名词短语,包含两个具体的物象:“墙”和“门”。“墙”,就是人工筑成的屏障或外围,起隔离或隔断的作用;“门”就是“墙”上的或车船上的出入口。由此可见,就话题的本来意义而言,“墙”与“门”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世界上没有无“门”的“墙”,也没有无“墙”的“门”。以“墙与门”为话题作文,若“实”打“实”、“实”对“实”地写,除非你写说明文,具体说明“墙”的定义、种类、构筑材料、构筑方法、墙的作用、墙的历史等等。一味求实地写,就必然写不出深度、写不出思想,也便失去了写作的意义和作用,也不符合命题材料对话题意义的说明和指属。材料中“现实主义者”说的“这个世界由无数隔膜的墙和沟通的门组成”,已经解释和说明了“墙”和“门”的意义指属和内涵。“墙”意味着隔膜、封闭、闭关自守,“门”意味着沟通、开放、敞开胸怀。所以,你必须按照作文题的立意指向表达“墙与门”的虚指意义,由此抒发你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

  8.以《井》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井”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物象,我们如果“实题实写”,必然要写“井”的深浅多少,“井”水的咸淡与否。而新加坡作家尤今实题虚写,却从一口古井感受到了一种理想的人格。他说:“有一类人像古井,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圈死水,静静的不管风来不来,他都不起波澜。路人走过,都不会多看他一眼。可是,有一天,你渴了,你站在那儿掏水来喝,这才惊奇的发现,那口古井,竟是那么深,深不可测;掏上来的水,竟是那么清,清澈见底;那井水的味道,甜美得让你魂儿出窍。这类人才美不外露,又大智若愚。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知。你掏了又掏,依然掏之不尽。每次掏出来的话,都闪烁着智慧的亮光。文章最后说:“古井,可遇而不可求,一旦遇上,是你的造化。”由今的这篇《古井》,以物象“古井”为载体,附情于物,渲染“古井”与某种人的相似点,让“古井”的“物性”与某种人的“人性”相统一,相融合,虽然使表达的意旨“超然物外”,却又使笔下的人性切合物性特征。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位雕刻家正一刀一刀地雕琢一块尚未成型的大理石,一位小男孩好奇地在一旁看着他。雕像逐渐成型,头部、肩膀、身躯,接着头发、眼睛、鼻子、嘴巴……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出现在面前。小男孩万分惊讶地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她藏在里面呢?”雕刻家哈哈大笑,他告诉孩子:“石头里原本什幺也没有,只不过是我用刻刀把我心中的天使搬到这里来了。”

  以“雕琢心中的天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之内。(2006广东卷作文题)

  这是话题话里有话,有特殊的含义。要写好这个话题,首先要找到“雕刻”和“天使”的暗示意思。可以把”雕刻“理解为行动、完善、要求、逐步实现等,“雕刻”又含有仔细、逐步的意思。所以在写的时候最后把这层意思也体现出来。“天使”天使比喻美好的目标、理想,也可以理解为人生、心灵、品格甚至成功、完美、理想、信念等。所以,这个话题作文的立意可理解为:用行动使人生完美,塑造美好心灵,逐步实现理想,心存理想(信念),追求完美等。

  10.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山东省2008年高考作文)

  “春来草自青”属于自然界里的客观现象,意思是春天到了小草自然萌发生机。假如“实题实写”:停留在字面义上写春天、小草,显然不合题意,更缺乏深刻性。

  审读该话题,可从以下方面入手:要理解本意,明确内涵,由此及彼地联想想象,找到它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就是解题要害,就话题中“春”的比喻、象征义说。可以联想拓展,添加因素:盛世祖国的春天、和谐社会的春天、素质教育的春天等;小而言之,可以是个人成长需要的各种条件(如父母之爱、老师之爱、同学友谊或家庭的温暖、学校的关怀、班级的团结等)。而“草自青”可理解为在前面相应条件下,集体、个人的成绩、成功及至辉煌。据此,可以写在改革开放的春天,企业的发展壮大;写随着素质教育春天的到来,基础教育美好的明天;写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全力以赴的支援下,汶川人民一定会坚强地战胜灾难、重建美好家园;写在父母的关爱、老师的培育下,经过个人努力自己一定能取得进步等。再从话题整体蕴含的哲理说,它反映着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不以人的意志转移;也可托物言志,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抒发崇尚自然而又积极向上的人生感悟。还可以把握“春来”“草青”之间的关系来构思行文。正因为春天到来,才使万物复苏、百花盛开、小草吐绿变青。可见“春”是条件、原因(或者说大环境),而“青”是结果、是表现。话题中的“自”也是关键词,“自”就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无须干预。因此可拓展升华为:结合自身经历,阐释人的成长是不可抗拒的,青少年时期的迷茫、伤感都是暂时的。从做事情的角度谈“功到自然成”,论述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奢求不切合实际的名利。只要肯努力、有付出、坚持到底,自然就会有收获,所以遇到困难时应不灰心、不放弃,对生活充满希望——符合题意。

  11.题目“季节”(2007年高考福建卷作文)

  如果把“季节”当成一个现实词汇,从实题实写的角度,运用景物描写,细腻描摹不同季节或某个季节的特点以及自己的独特感悟,许多名家都写过类似的文章。但这看似容易,实则不好把握。有较好文学修养的学生应该做得到,可以写得独具韵味;而一般的考生都没有这个笔力与情思,写出来的作文往往会流于平淡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