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生想象性作文的可行性

儿童资源网

论小学生想象性作文的可行性

  内容提要:想象是人类最伟大的本能。孩子的想象力是人这一生中最发达的阶段。在写作文的这个领域里,很多学生、家长和老师都认为是一个难题。这时候,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和思维方式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想象性作文。这种作文的方式就是使儿童在写作文当中,不苛求用高深或华丽来讲求作文的标准,而是用天然和纯真的童心讲述自己创作的故事。

  关键词:阅读 童年缪斯现象 童话 想象性作文

  有语文教育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是与政治、历史、宗教、人伦等混于一体的综合教育,这种教育全部以文章诗赋为本位,只学习书面的文言文,远离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直到上个世纪初年,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语文学科必须顾及其实用性。从此,语文在中小学校单独设科,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

  当中国正在对很多知识和专业进行改革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教育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最新语文课教程上就有这样的变化,现在强调了对基础素质和工具用途的加强。在陈旧的教育理念上改变了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一 阅读快乐感的培养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课题。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体验教学的最有效形式就是读书。关于阅读,叶圣陶先生有过这么一段精彩的比喻:“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么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阅读,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是使语文教学真正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的关键与基本手段。引导学生多读书,把语言文字的外在形式与精神内涵弄明白后,有着不同程度的感悟,并多多少少地化为自己的言语和精神的养料;这就够了,或者说,就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

  在孩子们的课外生活中,阅读,受到的冲击是非常大的,网络、电视、数码世界纷至沓来,闲暇之余,还有多少孩子能静下心来阅读?现实生活中太多的诱惑使孩子们逐渐远离阅读,而远离阅读的又何止是孩子们呢?现代社会,时间与效率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知识也更加的要求其技术性和实用性。电子时代似乎的渗透在我们的生活里。到了E时代是不是就可以放弃阅读呢?其实这根本就不是个问题,什么时代都离不开阅读。文字的体现不仅仅在简单的书页里,既然有了的阅读方式,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

  孩子小的时候,是要从读图开始,图画形象直观,符合小孩子的阅读规律。但孩子慢慢长大,就要引导他去读文字,避免造成阅读的肤浅。比如《西游记》,从动画片开始,然后给孩子画册看,到了中年级,给孩子经过改编的文字版的书看,到了高年级,就可以推荐原著给孩子看。他可能看不太懂,家长不妨告诉他,这样的名著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读,正如苏轼所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总之,孩子读漫画、卡通,读鬼怪、历险,只要内容健康,就可以去读。要让高质量的文字作品逐渐占据孩子的心灵。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阅读的广泛、深入,孩子的阅读层次会逐渐提高的。

  大量阅读肯定对语文学习尤其对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种作用往往是积累的、发展的、综合的,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要从培养孩子的兴趣开始。学习语文重在积累,要积累就必须多读,读书的范围要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要广泛的接触和了解。在阅读中滋养自己的精神,在阅读中修整自己的言语。在进行大量阅读的过程,也就是自主建构文化意识的过程。这种接触和建构,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往往是终身的。

  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在大量接触感性的语文材料、参加感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语文的。说白了,他们是在读书中学会阅读,在习作中学会作文,在口语交际中学会听说的。靠学习大量抽象的语文知识,练做大量的习题,是培养不出良好的语文素养的。所以,与其给孩子买这样那样的练习册做,不如给点时间让孩子去畅游书海。享受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