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案例三:如出一辙——行不行?
刚接五年级,叫学生写第一篇作文,只见学生不管三七二十一拿出作文手册、作文大全、应试秘笈等无奇不有,东施效颦,我好奇道:“行不行?”“我们以前的老师说行,这叫物尽其用,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说在一个酒展中,中国人首先拿出古色古香的茅台。紧接着,俄国人拿出了伏特加。 法国人拿出了大香槟。意大利人拿出了葡萄酒。德国人取出了威士忌。最后,大家都看着美国人。美国人把大家先前拿出的各种酒都倒出一点,兑在一起,说:‘这叫鸡尾酒。’香气四溢,众人纷纷称赞。老师还说鸡尾酒的故事意味着:博采众长、综合创造,智慧地转化呢!”
反思:各类优秀作文选就是孩子们作文的精神食粮?
一位哲人说过: 一个苹果与另一个苹果的交换,双方的得到的依然是一个苹果,然而一个思想与另一个思想的交换,双方得到的则是两个思想。学生抄作文与一个苹果与另一个苹果的交换结果没什么两样。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应试作文氛围使学生丧失了对知识、对科学的敬畏,丧失了写作兴趣,也丧失了对写作本质的认识。这种现象不但违背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更与现代人才素质背道而驰。从立意到选材等框框没有了,使学生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使“实践――认识――表达”的通路受阻,结果是作文与生活脱节,缺乏真情实感,陈式化。学生对习作的态度扭曲,表现为厌恶,甚至恐惧。
二. 思则变——变通作文教学有效对策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那么,面对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种种弊端,我们也应变通有效对策寻找这样的支点:
(一)、世事洞明皆学问——引导观察实现写作
“林清玄跳粪坑的启示”告诉我们要关注生活,留心且积累身边的人与事;观察且保存入眼的景与物,经历且记录实践活动中的情趣体验,达到“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留心生活是充实学生作文素材的源头。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事事都在作文,时时都有作文,四季变化都可入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即使每天往返于家与学校之间的路上,只要留心观察,写作素材就在身边。坑洼的小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破旧的房屋改成了气派的高楼,还有一根鱼刺,一盘棋局,一场游戏,一次改选,家务劳动、校园活动、走亲访友、兴趣爱好……俯拾之间都是写作的素材,这就要求老师用心去引导,学生用一双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如果学生善于观察,思想将逆射出耀眼的火花,感情将插上翱翔的翅膀。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导入生活体验真心写作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出来。”在我班也闹出了“农民伯伯把花生从树上摘下来”的笑话。课标已经指出,写作的真正源头在生活;或者说,学生的思想和感情源自其朴素而意蕴颇丰的日常生活,因此,课标进一步要求学生“参与生活、发现生活”。语文教师的使命就是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等。引导学生观察一次劳动、一次升旗仪式、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等等都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
(三)、多方活水注方塘——思维开放提升写作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多思、善问、破除常规思维的心理障碍,避免思维定势,拆除束缚学生作文的“紧箍”,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甚至相反方向对传统观点进行大胆怀疑,进而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