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所欲不守矩,另辟蹊径巧施法

儿童资源网

随心所欲不守矩,另辟蹊径巧施法

  ——对作文教学的反思及对策

  纵观当今作文教学,一个是学生“无米下炊”, 缺乏鲜活的素材,写出来的文章内容苍白,语言形式单调,缺乏活泼的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一个是“无实战之法”,落入空谈方法的泥潭,出现新式的“八股文”。学生感叹:“作文,想说爱你不容易!”教师无奈:“拿什么拯救你,我的作文!”针对这个状况,我进一步探索反思,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

  一. 穷则思——反思作文教学的过错得失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故为了学生,我们应反思,求脱变。

  (一)案例一:如法炮制——可不可?

  某老师在教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20年后回家乡》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

  师:写作的步骤有审题、构思、中心 、表达 ,布局有总分、分总、总分总,开头有开门见山、倒叙……这样作文就天衣无逢,滴水不漏,让人有“不临其文”,“先见其形”之感。

  生:一定要这样写?

  师:不可置否!这是作文的“原生态”,是方法。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生:明白了!

  反思:掌握了写作方法就等于学会了写作文?

  平日,我们研究的是怎么教,这个法,那个法,至于教什么,学生得到什么最重要、最有用,却被忽略了。就像厨师做菜,我们过分强调菜的花样,讲究色、香、味、形,至于菜对人体的营养被忽视了。因而,学生尽管吃了许多精致“食品”,却仍“发育不良”。 写作机械主义炮制出一个个“模板”,一个个步骤,一堆堆的“几步几法”,供学生“截取”、“粘贴”、“复制”。亦步亦趋的机械操练,已经远离写作的真谛。其存在的弊端不胜枚举:

  (1)。让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削足适履”从根本上削弱作文教学的容量和张力,扼杀学生作文的生机与活力。

  (2)。 扼杀学生作文的创造性。这种一元化、同质“思想”和负载这种一元化、同质“思想”载体文字以及试图通过语文教学培养这种思想“复制能力”的厌倦,在这样的作文教学中求创造性的作品,无疑是痴人说梦。

  (3)。 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作文雷同化“千人一面”的倾向。

  可见手段毕竟不等于目的,犹如最美的禾苗不一定就会抽出沉甸甸的穗子,最科学的设计图纸不一定就会落成雄伟的建筑。作文教学的着力点与其放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怎么写”上,不如更多地研究让孩子乐意写,有内容写。

  (二)案例二:如牛负重——能不能?

  “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 ,“惑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标准》明确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某老师在上六年级习作四是这样的:

  师:今天我们来写一种应用文——建议书。我们给校长写建议吧!

  生:我比较喜欢主任,他和蔼,与他说话我有话说。

  师:不行,你说校长大,还是主任大?

  生:哦!那我向校长建议不要板着脸,管好自已的脾气,改改普通话的发音……

  师:你找揍吧!不准这样写!

  反思:作文的目的并非为了表达真情实感?

  当孩子的声触动了我们的耳鼓,那就是音乐;当孩子的行为触动了我们的眼睛,那就是绘画;当孩子的故事触动了我们的心灵,那就是戏剧。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真情实感。

  情者,文之经也。长期以来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作文形成了一种“假大空” 、“向壁虚构”的不正之风。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现象:一次作文,发现有许多篇写自己父母亲生病住院,甚至自己亲人去世的内容。结果作文写得空洞无文,天马行空。其实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积蓄,不吐不快。同时写作是一种技术:有所积蓄,是一回事;怎样用文字表达所积蓄的,使它恰到好处,让自己有如量倾吐的快感,人家有情感心通的妙趣,又是一回事……可以说,从有所积蓄到打算发表,从打算发表而研求技术,都不妨待学生自己去理会好了。作文教学不仅仅是培养作文能力,更是要着力培养学生这种“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写我真情的习惯。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