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倒不,我只是听人说的而已。”
“原来如此,那你就不要讲给我听了,除非那是件好事。请问你讲的那件事是不是好事呢?”
“恰恰相反。”
“哦,那么也许我有知道的必要,这样也好防止贻害他人。”
“嗯,那倒也不是……”
“那么,好啦!”苏格拉底最后说道,“让我们把这件事忘却吧!人生中有那么多有价值的事情,我们没工夫理会这既不真而且又没有必要知道的事情了。”
【实践应用】
淡忘也是一种快乐
从信息医学的角度来说,人的大脑并非兼收并蓄的储存库。积极的、健康的信息将对大脑起着一种亲和、调谐、“按摩”保护的作用;而消极的信息则会产生恶性刺激,只能增加精神负担,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削弱机体的免疫机制,加快脑细胞老化,导致生活失调和身心状态恶化。有关资料表明,80%左右的恶性肿瘤和半数以上的早老性痴呆都与不良的信息环境和生活中的负面事件有关。因此,抹去滞重、苦涩的记忆,学会理性的淡忘乃现代人驱赶烦恼、消化挫折、清除心理积淤的“洗涤剂”,是一种睿智的醒悟和超脱。
忘却是为了更好的记忆
读高中的时候,我们的一位语文老师非常有名气,他是当时全省仅有的几位特级教师之一,学生都很崇拜他。我向他提起几天前我们在一起刚刚讨论过的一个问题,可他却摇摇头,说不记得了,非常不可思议。
据说他能把新华字典所有的汉字烂熟于心,并能说出哪个汉字在哪页上。而正是这个记忆力惊人的人,却将刚刚发生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其实用脑科学的理论加以解释的话一点儿都不难。左脑是现代脑,我们出生以后所学到的知识都是由左脑来完成的,经过反复的记忆强化后转存到右脑。理论上讲我们的脑所能存贮的信息量几乎是无限的,但事实上无人能够做到这一点。
记忆的过程是一个知识累加、叠加的过程,必须要不定期地去梳理,将无用的剔除出去。否则不但帮不上我们的忙,还很可能导致思维上的混乱,做不成事情。
人脑就好比一台内存很大的计算机一样,所存的内容越多,当提取有用信息的时候运转的速度就越慢。新记住的知识一般由左脑转存到右脑的大脑皮层的浅表层,往往也是最易被先调出来的信息。积累得越多,压在底层的就越多,当需要的时候回忆所用的时间就越长。从那么多杂乱无章的信息中翻腾出来有价值的东西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分良莠地去记一切东西,到头来可能变得反应迟钝。
一般情况下,人们所记忆的东西,仅在1小时以后就会被忘记一半左右。一天中所经历的事情,在经历1个月后会有60%左右被忘得一干二净。其实人类的忘性比记性好。比如我们吃鸡的时候一般不会想杀鸡的过程;想到死了丈夫的妻子当时痛不欲生的样子,你绝对不会想到两个月以后她会拉着新婚的丈夫欢天喜地来见你。人就是这样一种极易好了伤疤忘了疼的生灵。有了这样一个基础,学会忘却并不难。
学会忘却那些没用的、令人不快的东西是为了更好地记住有价值的东西。适当的忘却是为了更好的记忆。正因为人们善于忘却,才能使内心得以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