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揭秘——决战七O五一

儿童资源网

谍战揭秘——决战七O五一

  额尔齐斯河口夕阳斜照。我边防战士在境内第二道检迹地带发现一行越境脚印,当夜,边防监听站又捕捉到了可疑的电台信号,但由于发报时间短促,只测定出是一台能压缩密码、高速发送的外国高频发报机。

  边防无小事,按照规定边防站立即将截获神秘电波和发现越境脚印的情况一并报告总参。按照分工协作程序,公安部立即接手展开侦察。

  检迹专家根据现场遗留的脚印等痕迹,鉴定出越境者二十五六岁,身材魁梧,体重约75公斤、身高1.75米左右,步伐坚实有力;截获的无线电报被专家破译后,是一份关于新疆军区营级以上干部调整、生产建设兵团一线值班连队武器更新的情报。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按照中央领导的指示,公安部决定由公安部一局搞情报工作的程方负责指挥代号“B.J行动”。

  就在专案组成立之际,又一道由王言在火车上发出的“已前往北京”的电报被我方截获破译。程方兴奋地用手一拍桌子说:“狐狸露出尾巴了!寻踪觅迹,追根溯源,我们先到乌鲁木齐去!”

  当晚专案组搭乘军用专机到达乌鲁木齐。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安厅,程方要求动员全市公安干警、民兵和部队相互配合,凌晨1点以追捕杀人犯的名义对全市重点部位、楼堂馆所等处的闲杂人等进行大清查。

  这次大海捞针式的清查的确奏效,躲在大众浴室那个盗窃老刘相机的小偷竟意外落网。由小偷找到了失主老刘,由老刘又得到了换军装的年轻人的照片,火车站的售票员和187次列车的卧铺乘务员小吕都证实了“年轻军官”已到北京。

  专案组调头回师北上。公安部领导根据照片向专案组通报了“神秘客人”的来头:已通过相关情报渠道调查出,这是一个克格勃当下最看好的特工,估计此行前来不是一般性收集情报,会有战略性大动作。

  二

  王言潜入北京后,按照总部指令,乘公交车来到颐和园,在大门北边的第二根电线杆背阴面一米高处,粘了一块灰色纸屑后离开此处。持外交护照在北京工作的克格勃人员马利诺夫此刻也赶往颐和园。马利诺夫看到了暗号,心中狂喜,他赶到附近的无人交接点,用塑料袋把指令和经费放好后,随即消失在游人之中。

  次日上午,王言按照昨晚莫斯科电台广播暗语的通知,来到颐和园,在无人接头点取走了塑料袋。王言收到马利诺夫放置的活动经费和器械后,得到指令:速去沈阳,启动东北活动网,接头目标是沈阳军工科研所的“Z”,他是你的助手。

  潜入沈阳。王言坐上开往东塔的公交车,找到军工研究所后,打公用电话找到下线:“你是张明飞吗?丽莎向你问好!”

  “Z”就是张明飞,他是这个研究所副主任。听到陌生的声音说出丽莎的名字后,“Z”猝然打了个冷战,镇定下来后,他又用暗语回答:“同样问候她!”

  张明飞每天都偷听莫斯科广播电台。昨天播送的服务节目说:“柳芭的洗衣机需要修理,工匠听到启事后,可与本台联系。”

  这是启用张明飞的信号,他做梦也想不到该死的克格勃真的找上门来,到了自己为当初的荒唐埋单的时候了。

  1959年夏季的一个周末,研究所苏联专家组的专家与所里的中国员工联欢。舞会上张明飞和专家组秘书丽莎小姐跳了几曲后,被邀请到专家组休息间。丽莎向张明飞倾诉说自己喜欢中国、喜欢这里的工作和生活,愿意和他交朋友。当时的张明飞担任某科研项目副组长,丽莎主动与张频繁接触,一有空就找他喝茶谈心。终于在—个夜晚,张明飞不能自持,没有走出丽莎的卧室。

  中苏技术合作中止的日子来到了,丽莎向张明飞摊牌:自己是谍报人员,在华工作期间得到了张明飞的支持,要求他隐蔽下来,继续合作,代号是“Z”,如果没有电台暗语呼叫,可以一直沉默下去。也可能一生都不会打扰他,但如果听到呼叫又拒绝合作,下场会是很惨的。张明飞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