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朋友问:既然明知道守不住,为什么还要打?唉,那一仗恐怕不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不打,印度这些年恐怕还会不断向我国领土推进蚕食。记得改革开放初期,咱们一位有名的领导人曾向印度提出一个有名的善意建议:按照“麦克马洪线”的划分,中国在中印边境西段"占有"印度一块领土,印度在东段占据着中国一块领土,两块领面积差不多,既然如此,两国干脆在维持现状基础再谈判解决边境领土纠纷。没想到印度的答复是:印度占领的领土是印度的,中国占领的领土也是印度的,唯一公正的坚决方法是这些领土归还印度。国与国之间的纠纷,经常不是善意能够坚决的。
前一段有人说:印度现在军力比中国强,科技比中国发达,下次再战,恐怕挨打的就是我们了。印度和中国如何比较,我说不好,不过我总记得参加审问印度战俘时,独立旅长达维尔少将说的一句话:"我们印度军人非常勇敢,但是我所见过最勇敢的士兵就是你们守卫'泽扰'桥头的那个小战士。"
"那个小战士"是西藏军区某部副班长小吴,他守卫的"泽扰"桥其实只是一条名叫"怕姐郎河"的山涧上横放的三根大树干。62年之前,那里根本没人把守。那年9月,印军过河偷袭我军边防巡逻小分队,打死我方五名军人,其中包括小吴的班长。事后,又恶人先告状,说打退中方侵略什么的,还把桥上树干拆走一根。打那时起,到10月下旬开战,双方才派兵在桥头日夜站岗。可以说,那一事件是"反击战"的直接导火索。
印军派在桥头的兵力是一个营,后面山上还有一个独立旅。我军为不打草惊蛇,只向桥头派出一个排。那时军委给前线部队的命令是:寸土不让,绝不开第一枪。
所谓"寸土不让",就是站岗要站到桥心分界线我方一侧,这在当时叫"宣示主权"。所谓"绝不开第一枪",就是无论印军如何挑衅,只要他们没有跨过分界线,没有开枪,我方绝不理睬。我看过我方战地记者偷拍的照片,两国士兵在桥心对峙,枪口几乎顶着枪口。印度兵仗着个子大,故意把枪端高,枪口正对着小吴的脑门。那一个多月,我们的战士,尤其是小吴,让印军好好见识了什么叫"临危不惧"。
起初,双方都是两个小时换一次岗。很快,印度兵站不下去了。换岗由两小时改成一小时,又改成半小时,单兵站岗改成两人站岗。他们人多,轮换得过来,所以每个士兵每星期只站一班岗。我方原本就人少,一个排即使满员,每个战士每三天也要站两小时岗。高原环境恶劣,病号减员在所难免,加上我们的战士也不是每人神经都经受得起天天面对黑洞洞的枪口,病号越来越多,有时甚至派不出人换岗。每当这时,小吴总是二话不说,端起枪就去顶班。站完两小时无人来换,就接着站下去。后来一段时间,每天都在桥头站几个小时。那一个营印军,每个士兵都和小吴面对面站过岗。有的军人前一次面对小吴站完岗,几天后换岗,桥头站着的还是小吴,有人甚至以为桥头是小吴一个人守下来的。
小吴的勇敢不是表面上的气势汹汹。恰恰相反,他在印军的虚张声势挑衅恐吓面前表现得最平静从容,面颊从不紧张,双脚从不退后,枪口从不打抖。记得小时候背过顺口溜:"困难象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那次中印"泽扰"桥头对峙,也是同样道理。小吴和他的战友们的勇敢无畏,使印军人人视那每星期半小时岗为畏途。达维尔少将记得"那个小战士",可见我们战士的勇气,竟惊动印军前线最高指挥官曾经亲自到桥头暗中观察。
"反击战"胜利后,我军授予8位军人战斗英雄称号,其中7人是"追认",只有小吴一人活着获得这一殊荣。"小吴"后来变成"老吴",获得提升,最后升至西藏某军分区政委,成了全西藏军区有名的"怕老婆"。曾经有人不服气说:"站岗不动真刀真枪,算什么英雄?"他们可能忘记了,小吴在后来的战斗中表现非常英勇。他们也许不知道,小吴和他的战友们在枪口下表现出来的勇气,曾经在印军中造成多大的心理威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