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自卫反击战见闻

儿童资源网

中印自卫反击战见闻

  说实话,“凉马桶”战役究竟多么激烈,我并未亲眼看见。在半山腰只听见雨点般密集的枪声和震天动地的炮声,看见我们的迫击炮弹带着硝烟飞向城中。等我们滑下山坡随着部队进城,炮声已经停止,枪声也变得零零星星。显然,战斗已经结束,印军很快被打垮了。

  我是翻译,参加审问俘虏,这才知道,印军研究过我军的战术战例,知道我们在大规模进攻前通常会派小股部队穿插渗透,搞“奇袭白虎团”,所以预先做了准备,可惜他们过于迷信喜马拉雅山天险不可逾越,设想我军可能会事先派小股部队渗透潜伏,人数不可能太多,更不可能携带重武器,所以只留一个营随时待命。我们的部队刚从后面打响,那个营就扑了过来。他们万万料不到,从后面包抄过来的竟是一支两万人的整师。

  前面说过,那次反击战,军委制定的指导思想是:斩头断尾,中心开花。“凉马桶”正好是印军防线的中心。这里被切断,印军全线首尾不能相顾,防线立时崩溃。更重要的是:我军实施大规模长途迂回穿插,部队仿佛“从天而降”,把印军的“胆”吓破了。他们不知道中国军队是从哪出现的,更不知中国军队还将从哪出现,于是就出现了人们广为传说的那种场面:枪声一响,印度军队撒腿就跑,追都追不上。

  可惜的是:我们师在山腰上耽误两个小时,没能和正面部队同时打响,印军指挥官有时间坐直升飞机逃跑,印军也有时间烧毁粮仓。前面说过,我们师只带了三天的干粮,不知是不是师长算准我们能吃“凉马桶”印军的粮食。结果城里七个粮仓,被印军烧了五个。另外两个粮仓里存的是什么?想不到吧?全是腰果。我们起初不知道那是什么,几个四川兵不知是从前见过还是不懂装懂:“这是印度花生米,弯弯的,好吃。”我们在“凉马桶”住了七天,吃了五天腰果。第六天,我们的给养才运上来。打那以后直到现在,我看见腰果就恶心。

  (插一句:老黄的话题,就是吃完饭女主人请他吃腰果引出来的)

  想想也是万幸:还好印度独立旅被端锅时没有这两个小时喘息,否则只要哪个老印在那沙盘上抡几锤,我们就不知道今天能不能在这里吃腰果了。

  这些年来,常有朋友问我些与那一仗有关的问题,比如:

  我们打仗那地方从前究竟是哪国的领土?

  中国领土!这点毫无疑问,即使按照英国人留下的我们从不承认的“麦克马洪线”划分,那也是我国领土。

  中国领土怎么跑印度手里去了?

  那是印度从50至60年,趁我们顾不过来,一点点“蚕食”去的。所谓“蚕食”就是趁没人的时候悄悄地把边界桩子往我们这边挪。有人问:“中国是强国,印度是弱国,弱国怎么敢侵占强国的领土?”前面说过,印度当时并不认为自己比中国弱。有人问:印度如果10年把边界往前推了几十上百公里,中国怎么可能不知道?别忘了,中印边境大部份地区山高路远人迹罕至。当年中国修建一条从新疆到西藏的公路,建成后在人民日报发消息,印度政府这才醒过梦来抗议:你们中国怎么把路修到我们印度领土里了?在山低坡缓的"西段"边境尚且如此,更何况这喜玛拉雅山脉深处的"东段"?

  说到这,几乎所有的朋友都问同一个问题:既然是中国领土,费尽千辛万苦打过去,为什么又撤回来?关于这个问题,我还真查过资料。撤军的建议是周恩来提出的,表面理由是为了国际不结盟运动的大局。中国和印度同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在我看来,其实真正的理由是:那地方根本守不住!

  我们是在喜马拉雅山北坡,坡陡路险,交通不便。印度在南坡,道路和气候条件都好得多。有人说:一辆满载汽油的卡车从内地沿川藏公路开到拉萨,车上的汽油就得烧掉一半。如果是这样,那车开到我们打仗的地方,车上的油恐怕就都烧光了。那时如果不撤军,光几万军人在那里的补给恐怕就能把部队拖垮。(一乐听到这有点犯晕:半车汽油开到拉萨,半车汽油开回内地,那卡车还能载什么物资?整车汽油才够开到中印边境,那车还怎么开回来?夸张归夸张,交通运输不便怕是无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