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冠华回国后,周恩来表扬他,外交部同仁钦佩他,“大左派”江青自然抢在前面,大耍手段,百般赞誉……1972年2月21日,中国外交史上又迎来了尼克松访华这一重大事件。尼克松访华进程中的会谈分三个层次进行。乔冠华与基辛格起草联合公报的会谈,是最为艰巨的会谈。那些天,乔冠华与基辛格躲在钓鱼台的国宾馆细细地推敲公报里的每一个字。
在联合公报的会谈中台湾问题又是最困难的问题。虽然公报的框架在去年10月已由周恩来和基辛格肯定,许多有争议的问题的措辞也在那次会谈中解决,但是双方在台湾问题的措辞却是针锋相对的。中美两国的这两位外交才子,在会谈中各自旁征博引,据理力争,唇枪舌剑,各不相让;而每到相持时刻,双方都会绷紧的弦放松,说两句俏皮话缓和紧张气氛,用轻松、友善的态度把各自的坚定立场掩起来。
还是风趣外向的乔冠华打破僵局:“博士,你是在德国出生的,我是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的,我们应该有共同点。但在德国哲学里,我喜欢黑格尔的辩证法,您喜欢康德的‘自在之物’,这大概是我们不能取得一致的原因吧……””“基辛格哈哈一笑,会谈气氛活泼、轻松起来。
及后,双方都做了让步,提出了新方案。基、乔会谈已取突破,周恩来参加最后定稿的谈判。这就是引起强烈反响、意义深远的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那些天,“老乔”几乎夜夜不眠,劳累不堪,但他心情格外愉快,多喝了几瓶茅台酒。
五1974年,华夏大地掀起一场铺天盖地的“批林批孔”运动,这是“四人帮”策动的矛头直指周恩来总理的一场运动。
也是在这动乱的一年,乔冠华任外交部部长。无休止的运动使乔冠华的头脑昏昏然了,他摇摆起来,在外交部布置起“批林批孔”运动……乔冠华好喝酒,他高兴时喝,苦闷时也喝。在那“高气压”的几天,老同事晚上去他家串门,发现“老乔”只一个人在低头喝酒,也没有菜肴,沙发边还有全空的酒瓶,那是在喝闷酒。“你怎么了?”乔冠华满面泪痕地摇摇头……1975年,经过邓小平的大力整顿,全国形势有所好转,可是到了年底,形势忽又逆转,“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接踵而来,人民与“四人帮”的斗争再度白热化。恰在此时,1976年1月8日,心力交瘁的周恩来病逝。对总理的病逝,乔冠华是悲痛的。仅仅过了8个月,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在悲痛之际,乔冠华感到全国形势将有一个大变化,但究竟怎么变,他似乎没有把握。
1976年10月初乔冠华如期率团参加第31届联合国大会。在联大期间,他从国内发来的电讯中得知,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乔冠华十分震惊,匆匆回国。他看到天安门广场红旗如海,鲜花如潮,人民群众欢欣鼓舞,这是多年来未曾有过的场面。
乔冠华的老友、龚澎的同学韩素音,相隔几天再一次来到中国。韩素音曾这样写道:我到中国后,发现乔冠华情况很不妙……“乔的许多朋友也很难过。‘他怎么能干这样的事呢?’周恩来是乔冠华的保护人,是乔的良师益友,把他从一个新闻工作者培养成外交部长,他怎么能与周的敌人为伍呢?“也许是因为他害怕再一次遭受1966年至1967年那样的折磨。在从‘四人帮’家抄出的名单上,他榜上有名,计划在张春桥当总理后,让他当副总理。”乔冠华没默了。
乔冠华在沉默中是痛苦的。1977年3月,乔冠华突发心肌梗塞,住了一个时期的医院。更大打击接踵而来,1978年8月,他被确诊为肺癌,住进了北京医院。
那一年的夏天,笔者去北京医院看一位病号,常见乔冠华昂头背手在散步,略有所思地踱来踱去,只是他表情严峻,眼神冰冷。
那次住院,乔冠华做了肺癌切除手术,大伤元气。
1983年秋,乔冠华病情急剧恶化,入院不久,就处于昏迷状态,老友闻讯匆匆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