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冠华集笔才、口才、人才于一身,他虽有浪漫气质、不拘小节的特点或缺点,但他分析深刻、预见准确。他修长的身材,“绅士”般的举止,再加上他时时显露的微笑,使他在任何一个外交场合都引人注目。他“既是一个活动家,又是一个学问家”,是一个“把善于分析的冷静头脑和热情的性格结合起来的人”。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作为五大国之一参加的国际会议。为朝鲜问题取得和平解决,并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中国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近200人的庞大的政府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代表团中除有张闻天,王稼祥、李克农、王炳南等知名人士外,乔冠华和龚澎也双双在其中。
出席日内瓦会议的有苏、美、英、法、束埔寨、越南、印度、澳大利亚、比利时等十几个国家,乔冠华随从周恩来在各国代表团中穿梭往来,挥洒自如,起草、整理文件也是“老乔”承担的一个重要工作。
1961年10月至1962年8月,乔冠华又随陈毅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参加了第二次日内瓦会议。时年48岁的乔冠华再次出任中国代表团的主要顾问,又是文件起草班子的主要成员,最后文件的定稿,是由乔冠华整理、修改而成的。
在外交口,毛泽东赞赏乔冠华写的文章。六十年代中期,一次主席给非洲一位国家元首写贺信,由于主席工作忙,要外交部的同志先起草初稿。写毕,主席阅后不满意,谓之曰:“文章硬如铁,读得满嘴流血”,随后,主席点名叫乔冠华重写。在世界上引起重大反响的“5.20”声明,大概由于工作对口关系,也是毛泽东授意乔冠华起草的,据说,“老乔”受命后,在他家当晚的餐桌上,多摆了一瓶好酒,一个晚上,他就拿出了这篇气势磅礴文章的初稿。
三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进入高潮以后,“打倒陈(毅)、姬(鹏飞)、乔(冠华)”的大标语贴满了外交部大院。在外交部的“内部运动”中,乔冠华被造反派批斗多次。有一个时期,他还被迫在北京饭店一侧的王府井街头叫卖小报,形销骨立。
乔冠华被揪走以后,有一天他偷偷打电话问龚澎:“造反派逼我写东西怎么办?”龚澎坚定地说:“不要写任何东西,你要是写了,就不要进家门。”
1968年底,乔冠华恢复工作。但是在他恢复工作不久,一个致命的打击向他袭来。1970年春天,平日身体就不大好的龚澎由于动乱的影响和强烈的心理刺激,疲劳过度,患了严重的脑溢血。住院治疗的两个月内,乔冠华日夜陪伴着龚澎,凄凄惨惨。
周恩来到医院探视,并亲自为龚澎号脉,详细询问了她的病情,参加会诊,还指示组成抢救小组。作了脑颅手术后,昔日美丽的龚澎已不成样子,深深的刀痕,厚厚的绷带,脸色蜡黄。周恩来说:“我不愿看到龚澎这样子,看了我就难过,以后我不来医院看她了……。”1970年9月20日,56岁的龚澎去世了。
龚澎去世,外交部的干部十分怀念她。乔冠华和龚澎虽然都是才华出众,但夫妻俩的性格却不尽相同。乔冠华锋芒毕露。如果外交部里的“老实人”在处理微妙的外交关系不如人意时,“老乔”的批评总有点尖酸刻薄,不免使人难堪;而龚澎稳重、谦和,也决不“恃才傲物”,在外交部人缘颇好。正因为龚澎各方面都比较出色,有一段时间,“老乔”竟对自己的夫人有些妒嫉之意。不管怎样,聪明、美丽的龚澎是妻子,在龚澎去世后一年多时间里,乔冠华哀痛欲绝,他是个感情外露、起伏很大的人。他与数十年的结发妻子感情很深,许多年来,不论是外交大政方面的评估,还是生活中的和风细语,乔冠华对妻子大都言听计从。如今这位志同道和、息息相通的伴侣永远地逝去了,乔冠华怎能不怀念呢?在繁忙的一天工作结束后,晚上,他就拿着放大镜仔细地一张一张地观看龚澎的相片,他的感情不能自禁,边看边哭,甚至嚎啕大哭,就是邻居听见了,他也不加掩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