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园的“鬼市”传奇

儿童资源网

潘家园的“鬼市”传奇

  刘建业眼睛一亮,凭着多年鉴赏的经验,他意识到这应该是明代万历版的古书。 摊主似乎也知道这部书的价值,没等刘先生说话,他就从书堆中把书拿出来,递到刘先生手中。

  接过书一看,刘先生喜出望外,古朴的暗黄色书皮、淡蓝色的书名标签、仿宋体的《十三经注疏》书名,没错!这就是明万历版的典型版式。

  打开书仔细审视,书的首页上赫然盖着“礼部之印”的红色印章,书口上“万历二十一年刊”几个小字历历在目——此书不但是万历官版,而且是清廷礼部的藏书。它隐藏在民间数百年,不想竟在地摊上邂逅了!

  他将书合拢,眼睛又扫向了那堆旧书,见下面还有,于是迫不及待地从书堆底下搜寻,一本、两本……一下子竟翻出了19本,总卷数达65卷之多。

  面对着这难得的珍宝,刘建业激动万分,凛冽的寒风中,他的额头上竟沁出了汗珠。他抬起头来,见摊主正用惊奇的眼光望着自己。

  刘建业小心地将19册书拢在一起,问:“这书多少钱?”

  摊主想了一下说:“8000元。”

  听摊主报过价,刘建业已知此人不甚懂书,因为这19册书的真正价值远不止8000元。但即便是8000元,对刘建业也是一个难以承担的价位了。

  他卜.意识地摸了摸衣袋,兜内仅有不到2000元。千载难逢的机会,岂能失之交臂?于是他与摊主讨起价来。他将兜里的钱悉数掏出来,只有1800元,又翻遍身上的衣袋,连硬币都凑起来,不过1900多元。

  他坦诚地将这些钱全部送到摊主面前,说:“这19本书是我需要的资料,但它是残本,这部书应有400多卷,你这仅是其中一小部分,我身上只有这1900多元,换你这19本书,正好100多元一本,你看可以吗?”

  摊主说:“刚才已经有人看过了,还没报价,但您出的价实在是低点了。”

  刘建业说:“我完全是个人收藏,不是那种‘倒爷’,只能尽自己的所能。但如果是‘倒爷’要买,他可能还要把价钱压得更低……”

  摊主看刘先生一脸真诚,可能觉得1900元也不是个小数了,再加上天气太冷,恐怕错过这个买家,书卖不出去,于是犹豫了一下,才说:“看您像是个做学问的,又这么实在,就让给您吧。要是碰上‘倒爷’,我是少于6000元不卖的。”

  刘先生松了一口气,付完款,将书收进书包。此时什么朔风凛冽,什么三九严寒,他全忘记了,心里只有因获得珍宝而抑制不住的高兴。走出潘家园市场,他才想起来,身上的钱已悉数给了摊主,连回家的车钱都没有了。

  那天,他是顶着寒风,徒步十几里走回家去的……

  很快,《北京晚报》以将近整版的篇幅报道了此事,全国新闻媒介争相转载,就连香港报纸及美国、日本的华人报刊也进行了报道。

  此事产生了轰动效应,北京潘家园市场内原来并不引人注目的古1日书交易一下火了起来。到这里来的淘宝者把书摊上的各类古1日书刊几乎抢购一空,就连拍卖市场上古籍善本的成交率也有了提高。

  这位刘建业先生是中国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现任中华世纪坛管理中心副主任,文博研究馆员,在古书画、古籍善本的鉴赏上有很深的造诣。

  事隔多年,有位记者专程去采访,问他:“您倾囊购书,堪称佳话,但这书真有如此高的价值吗?”

  刘先生说:“在潘家园我只肯定了此书是清宫所藏万历官版。回来后仔细翻阅,才发现它还是清宫学者用来校对明末汲古阁版《十三经注疏》的范本……”刘先生指着其中一本书扉页上的朱笔小字,对记者说:“你看,上面写着‘乾隆四十三年岁在着雍阉茂六月十一日用汲古阁本校起’,着雍阉茂是干支纪年戊戌的古称,当年校书人依据此书校对汲古阁本,证明它确是清宫范本。”刘建业又翻开其他几册书说,“你再看,凡是与汲古阁本有出入的地方,都用朱笔标了出来,其学术价值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