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园的“鬼市”传奇

儿童资源网

潘家园的“鬼市”传奇

  天渐渐亮了,鬼市时间结束,市场继续营业,此时就可以看清楚大家的表情了。卖家的动机都一样,赚钱:而买家绝对是一道风景,人人不同:有专心致志真心淘货的,有来打探自家藏宝的大概价钱的,有附庸风雅的,有看热闹的。

  摊主们并不忙碌,他们时常三五成群,扎堆闲谈、泡茶、下棋。他们只是商品到顾客手里的最后一道环节,在他们之前还有很多环节。

  以古旧家具行业为例,货到顾客手里大致要经过四个环节:在农村“铲地皮”,挨家挨户收东西——就地集中收购——修理修补——拿到市场上出售。

  最厉害的角色不做国内生意,他们把成箱的柴木家具出口到国外。货物在这条商业链上从头走到尾,价格不知道要翻多少倍。去年年底,有人在山西花300元买了一对黄花梨椅子,最终卖了24万。当然是生意就会有赚有赔,卖价比进价还低的情况也经常发生。

  尽管潘家园人的身份、动机千差万别,但还是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比如,别人拿在手里的东西,你不能问价。要等别人放下,你再拿起来问价;不能因为被人捡漏就恼羞成怒,要认栽。

  既然是江湖,就少不了传奇般的发迹故事。

  潘家园里老头老太太很多,他们年轻时也许根本没想过当富翁,本来只是想在晚年找个营生,有一搭没一搭地做,结果就成了先富起来的人。这里很多人90年代中期就靠一块破布起家,现在房车都有、身家数百万的人比比皆是。

  以上的发迹故事是真实的。如果提起传说中的发迹故事,那简直就没边了。比如说,有人花15元买了把宝剑,结果卖了15万;有人花300元钱买了个碟子,经鉴定竟然是元青花,结果卖了37万;有人花300元买了1副麻将,结果卖了6万……

  这些故事的源头往往是卖家,他们中有一些特别善于讲故事的人。家父暴病,卖宝应急,这类故事已经没人信了。现在流行的是不会讲故事,比如说顾客看上了一本周作人亲笔签名的藏书,他会憨憨地说:“我也不知道是啥书,反正少了100不卖!”顾客心中窃喜,自以为捡了大漏,为避免惊动卖家,赶紧交钱走人。这学费就算交上了。

  但是,比起找托儿、“埋地雷”(自己先把东西埋到墓地里再带人去发掘),这种故事简直就是善意的玩笑了。

  不可否认,潘家园滋牛了很多不良现象。比如:一家公司在潘家园伪造6幅中央领导题词,诈骗数额接近70万元;一块假奥运奖牌骗走4万元;漂染的狗皮当虎皮卖……

  潘家园成交的物品,无论古玩还是杂件,万元以上者,买家都会千分小心,万般求证。

  在潘家园讨生活,心态一定要好,最好能培养出一种对胜负感觉近乎麻木的气质。他们每个人都听了无数故事,也都能讲出无数故事。

  目前,潘家园市场年成交额大概在4到6个亿之间,市场管理收入在1000万左右。每到摊位租金收费的日子,商户们特别踊跃,排两个钟头的队也要把钱交上,看得出他们对在潘家园做生意的机会无比珍爱。

  潘家园是江湖,但只是江湖的水面部分。潘家园的水到底有多深?要多深有多深。

  一本连古人都找不到的

  珍贵典籍,竟然就压在潘家园

  的旧书堆底下

  1999年1月份,正是北京的严冬季节,冷风刺骨。喜好收藏的刘建业先生顶着寒风来到了潘家园。此时是早晨7点多钟,天尚未全亮,而前来淘宝的人已经络绎不绝了。

  刘先生浏览了大半个市场,没有发现值得收藏的物品,却冻得手脚冰凉,嘴唇麻木。但他并不气馁,继续寻找。在市场中部的一个地摊上,黑糊糊地摆了一堆旧书,由于没人光顾,摊主揣着手坐在那里养神。

  刘建业走过去信手翻了儿下,见上面堆的都是些清代四书五经之类的书籍,不觉有点失望。正准备离去时,摊主把卜面的书移开,在被压着的1日书中露出了一个淡蓝色的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