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引我走向文学之门

中国儿童资源网

他们引我走向文学之门

  我的一位初中语文老师是年近花甲的老先生,他的名字叫徐辅周。他学识渊博,有很深的文学修养。他讲语文课,并不局限于课文,譬如讲“情节”,讲“人物”。他可以古今中外,旁征博引,时而讲一段故事,时而说一个典故,而且不乏机智的幽默和诙谐。听别的课,课堂秩序不怎么好;而逢到听他的语文课,同学们必聚精会神,教室里常常鸦雀无声。每当徐老师讲到忍俊不禁处,大家立即发出琅琅大笑,气氛十分活跃。同学感到上语文课是一种乐趣和享受;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接受了文学的熏陶。在徐老师的指点下,我逐渐接触了一些中外文学名著。我十分喜欢和敬爱这位老先生,记得有一次在一篇作文的末尾,我情不自禁地写了一句:“徐辅周先生万岁!”他批改时用红笔勾去,并在眉批上写下“胡说”二字。

  我的另一位语文老师叫刘锡荣,那时他30多岁,讲话有点结巴,但平易近人,待学生如待自己的儿女,师生间又像是亲密的朋友。他除了在课堂上教课外,还利用大量课余时间,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辅导。我们几个语文成绩较好、酷爱文学的同学,自动组织了一个兴趣小组,刘老师经常来给我们讲语法和文学知识,辅导课外阅读,讲授写作技巧,给我们吃“小灶”。在他的启发下,我开始坚持写日记,把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尽量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记在日记本上。这对我练习写作很有好处。刘老师强调写文章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为了不断提高文学语言的表达水平,尽量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观点,写得生动、准确和圆满。刘老师总是要我们多看书,以掌握尽可能丰富的词汇。我当时专门备了一个小本子,把在课外阅读中看到的佳句、成语,一一抄录下来,并且尽量在练习写作时加以运用。刘老师对同学们的作文作业,批阅得十分仔细认真,除了眉批外,最后必有一段恰到好处的中肯的评语,指出本篇作文的优点和不足。优秀的作文,还在课堂上朗诵给大家听,我的多次作文,就曾获得在课堂上当众朗诵的殊荣,这对我进一步写好作文进而练习文学创作,是一个莫大的激励和鼓舞。课堂上的作文一般是不让写诗的,但刘老师允许学生写诗,我就多次以诗代文。记得有一次获得的评语是:“感情真挚,诗句流畅。”刘老师还曾专门把我叫到他家里谈诗,对我启迪很大。

  三

  从初中三年级开始,我就向报刊投稿。不久还当了几家报刊的通讯员。起初主要是反映情况,写些消息报道之类,后来也将自己写的短小的文艺习作投寄给编辑部。当时几乎所有的报刊编辑部对作者投稿极为热情负责,稿子不论采用与否,均有答复,有的收到稿件后先寄来一张明信片,说明来稿已经收到,待审阅后另告处理结果,退稿必附有意见,有时还赠送稿纸,附寄辅导写作的材料。当时我的家乡崇明县属苏北专区行署管辖。《苏北文艺》是江苏文联主办的一个通俗性文艺刊物,我就经常给这家刊物寄稿。凡我寄给他们的稿子,编辑部必认真仔细地审读,而且必及时处理函复,我收到的退稿信,都是编辑用毛笔工整地书写,所提意见都很详尽,说明稿子不能采用的原因。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关于土改干部帮助农民识字学文化的故事,寄给《苏北文艺》后,很快得到了回音。编辑同志在回信上说,这篇文章写得不错,只是由于在收到我的稿子之前,他们已收到另一作者类似内容的来稿,而且比我写得生动,所以只好退回。信上还说不少鼓励我的话。我稿子上的一些错别字,编辑还用铅笔改在旁边。后来,刊物上果然登出了另一作者写的故事,我看了确实比我写得好,遵照编辑来信的指点和嘱咐,我仔细分析这篇作品的结构、层次和语言等,对我的写作很有启发。

  《人民苏北》是一个综合性刊物,有时也登一点文学作品,我常根据在农村看到的新人新事,编写一些快板、歌谣之类的习作投寄他们,他们也都是每稿必复。有一回我给他们寄了一首题为《翻身农民哈哈笑》的歌谣,编辑回信说“你这次来稿比上次有了明显进步”,并希望我除继续多写外,还要多读一些优秀作品,注意学习人家的技巧,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每次退稿,他们必附赠一卷红格稿纸,以资鼓励。每逢读到这样的信件,我心里总是热乎乎的,觉得这些不知姓名,更未见过面的编辑老师真好!如果自己不努力练习写作,简直对不起这些热情可敬的老师!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