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高中,那形势可就更严峻了,上面三令五申要素质教育。不过老师也犯迷糊,到底什么叫素质教育啊?不久革命样板出来了,北京一所小学一家人不学习,疯玩,这就是素质教育。说白了不死抠课本的都叫素质教育。老师们开始为难,显然这不符合高中校情,疯玩肯定不行,你玩出花来也上不了大学啊。一时间学生盼着,老师难着倒也相安无事。新教材一发,嘿,真是素质教育,小书变大书,插图小阅读多了不少,参考书全换新样式,前言加上一句“为适应素质教育,特……”与前辈的一比,也就封面前言的变化,但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呵,“这可是素质教育”。老师们也受到莫大鼓舞,班主任直截了当的打碎了我们曾有的迷梦,“什么叫素质教育,学习好就是素质好,现在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一句话,那些整天忙活着呼吁开展素质教育的人全成了闲着没事找事了,换个说法,等于呼吁人们要呼吸空气吧。
前几天还有人在电视上讨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讨论了大半天,愣是没人敢下个定义,究竟那部分算应试教育,那部分算素质教育。一家人喝着茶水,你一句嘿嘿,我一句哈哈,看着就闹的慌。两个呼吁素质教育的专家成了众矢之的。但却没有那个敢说“:行,让我孩子玩,我支持素质教育,别抠什么课本了,考试成绩无所谓。”很有点理论与实际的冲突,好像只管别人不涉自己的感觉,不知是舍己为人还是只是充一个先行者。不过家长到有这么说的,只不过一看他就知道即使他不响应国家晚婚政策,满打满算孩子不会超过三岁,属站着说话不腰疼型的。整个场面给人的感觉如同一位作家所说“一群不三不四的人,干不明不白的事,花不清不楚的钱。”并且白白的浪费我的时间。不过还是有人道出我们的心声的,这已经能让我们感到满足了,我们的要求还是不高的,只要有人给我们呼吁一下就行了。胡思乱想一下,这些呼吁的人会不会属于教育部的某个秘密部门,譬如平息学生怨愤科。一家唱白脸一家唱黑脸,旨在全国稳定。要是的话就太可怕了,不是的话太谢谢了。英语里有一句“Thankyouallthesame”,就是没起什么作用也谢谢了,心领了。
学校里豁然紧张起来了,校刊校报这些从我高一就声称要搞的东西,终于在我高三时要搞出来了,真是不容易。拿到刊物还在想,这会可又发表作品的最佳园地了,省得寄,命中率也相对高些,毕竟我作文也拿过奖啊。当我把我的计划告诉一位学生会高层时,他才一语惊醒梦中人:“你别想了,这是为了应付明星学校的复查,查完了,天知道什么时候处第二期,不,天也不知道。”他还幽了一默。我傻了,风停了,梦碎了我也只有逃了。下午,又接到通知,进行一次自我入校以来的第二次大规模大扫除──第一次是在评明星学校的时候。
很想找一下应试教育的根源。之一,高考杠杆,高考只和分数有关,没有素质什么事。二,就和我上面扯的那一大段有关系了。关键在这个“应”字上。从小到大,应付检查的卫生没少打扫,应付检查的假也没少休,譬如盼星星盼月亮的盼*级教委对假期加课的检查,除了只看见一辆停在食堂门口轿车及食堂停业一天外没有丝毫的变化。规范学校还是评上了,天知道标准是什么。而“应付**而干**的事据说在其他单位中并不少见,并且那些检查似乎比学校还更名目繁多一些,也许机关食堂比学校食堂好吧。给人的另一个感觉是,领导的工作就是检查。整个社会都在应来应去,那我们应试也正常的紧。本来考试为了检验学习成果,现在学习是为了考试成果。至于学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怎么应用,用最多三个大部分两个极少数一个的数字表示不出来吧。老师从不会拿着你的试卷对你说你学会了什么,没学会什么,只会说,你该再上一个档次啊,考了70分要冲80分嘛?考了80不还有90的吗?努力吧。不知是努力学习还是努力提高分,我总觉得这不是一回事,但老师不这么认为,至少我没碰到和我想法一样的,也许我错了吧,尽管我不愿承认。想一想,你就是看到球能立刻想出其位移速度图像,中国足球能冲出去吗?但考试技战术就未必不如外国强队了。中国在考试上的优势还是有传统的,有用吗?很遗憾没有诺贝尔考试奖。足球冲了20年,教育也改了20年,大家彼此看着好像挺平衡。我一个人不平衡有什么用。足球教练走马观花的换,教育部长至今我还不知道是谁。也许教育的弊病不像足球那么明显,也许没什么弊病,希望是后者,只能走着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