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位退休老人十多个冬天,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往翠湖,只为了去给海鸥喂食。天长日久,老人与海鸥之间结下了难解难分的人鸥情缘。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就像失去了亲人一样翻飞盘旋、连声哀鸣,不忍离去。其中,老人喂海鸥的过程中,老人与海鸥的亲密关系,是通过对“老人喂海鸥时候的动作、语言,海鸥与老人的呼应表现”具体描写来表现的,海鸥对老人的依恋,是通过对“老人去世后,海鸥在遗像前的反常表现”描写来表现的。
作者为什么能够写得这么细致?
我们从网络上了解到许多的“忠犬”故事,大多是偶然遇到或者听到的故事。如果是我们偶然遇到或者听到,能不能写得这么细致?很显然,如果仅仅是听到的故事我们显然不能把故事场景写得那么细致。本文作者之所以能够写得这么细致,在于作者对生活的主动观察,主动发现,主动探究。
《老人与海鸥》原文很长,其中介绍说,他了解老人,是应一位摄影记者之约而去的,而在之前,他正在认真的思考者“孤独老人”的问题。原文把自己去了解老人的目的交代得很清楚:他要去了解孤独老人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也就是说,他此行是有目的的。
于是,他对老人喂海鸥的活动进行了细致观察,在细致观察老人如何喂海鸥的时候,发现老人喂海鸥的“节奏”、“呼唤名字”这样的细节特点——原本,老人呼唤的声音是 “像吟唱”的,经过作者“侧耳细听”才知道这是“亲昵的变了调的家乡话”是老人与海鸥之间的进行沟通的独特语言,并且,主动与老人认真地攀谈,了解老人的日常生活,从而对老人与海鸥的密切关系,老人“紧着自己,却舍得花钱喂海鸥”的内心世界有了深刻的了解,对“孤独老人”从海鸥那里得到“儿女天伦”的内心世界有了深刻的思考。
主动的有目的地去观察、了解、探究生活中的人和事物,就能够把最感人的细节捕捉到,搞清楚“这些细节的动作言语变化背后藏着的东西”。
有目的的主动去观察了解事物,不仅仅能得到希望了解的内容,还能收获意外。作者介绍说,老人逝世了,作者一行人原本是要在老人喂海鸥的地方举行一个追悼仪式,这是有目的的主动做的事情——“把遗像放好,替老人再喂一次海鸥”,从而了却老人对海鸥挂念的遗愿。但是,“意外”发生了,海鸥记住了这位“一眼就能认出来”的老人的音容笑貌,出现了“海鸥集体为老人举行悼念仪式”的感人场景,这是作者细致观察,发现海鸥“行为变化”后,联想出来的——他看到了海鸥面对老人遗像后一系列的行为变化,联想到人们遇到此情此景后的内心,从而体会到了“海鸥的内心”,从而深刻地感受到了“动物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只要你爱它们,它们也会爱你,能够跟你协和相处”。
要想对生活有深刻的感悟和思考,需要我们主动的去观察生活中、自然中的人、景、物、事,主动地去看、去问、去听、去思考,必要的时候,需要做专门的研究。这样,你的积累才会丰富,你的思考才会深入,你才会有令自己兴奋没不已的发现。而正是经过这样主动观察、研究、思考,你的笔下才能写出令人感动、深入思考的文章。
练习:开展一次“献给弗朗西斯的礼物”的活动
每年十月四日是“世界动物日”,这是人们为了纪念意大利著名修道士圣.弗朗西斯,表达人们对动物的关爱和尊重而确定的一个纪念日。弗朗西斯长期生活在意大利的阿西西岛上,热爱动物并与动物建立了“兄弟姐妹”般的关系。他认为动物给人类献出了爱心,要求人们在十月四日这一天“向给人类献爱心的动物们致谢”。于是,人们就将这一天定为“世界动物日”。
这一单元的习作要求我们写一篇热爱动物的习作,老师建议:我们结合本次习作开展一次以“献给弗朗西斯的礼物”为主题的活动,来纪念这位为人和动物和谐相处做出了榜样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