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悬念成为作文的种子

儿童资源网

让悬念成为作文的种子

  悬念如同一条“脉络”,延伸开去串起整个课堂。悬念本身还带给学生很多心理体验,好奇、惊喜、期待、得意。教者特别关注这一点,多次请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感觉”、“心里有什么话”、“是怎么猜到的”。学生仿佛坐了趟过山车,乐在其中、自由倾吐,描述时也就没有停留在动作的表面,而能够直达内心,闪现出个性的光彩。

  以悬念生体验,又以体验促观察,这样一来学生在“寻宝”中,观察与体验齐头并进,相得益彰,避免了有时活动作文中因太过执着于活动而不自觉的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片段三:

  师:魔袋魔袋变变变,变些宝贝让人摸。(对准备摸的同学)你只能摸一件宝贝。摸到了,先说摸到了什么,再拿出来给大家看看。如果与你说的不一样,宝贝就要重新放回魔袋,再换人摸;如果说对了,宝贝送给你。

  (十位同学排好队伍,依次摸宝……最后一个同学没摸到东西)

  师:猜不出来?

  生:没东西了。

  师:不可能。(抓住学生伸进魔袋的手,高高举起)这是什么?

  生:空气,一只手。

  师:手摸到了什么?

  生(恍然大悟,开心地笑着):摸到了魔袋!

  师:很多同学大展身手,玩得高兴吗?没轮到的同学是什么感觉呢?

  (没摸的同学谈各自的感受)

  师:谁来安慰这些没玩到的、心里不愉快的同学?

  (参与摸的同学真诚地安慰没获得机会的同学;没摸的同学谈自己的想法)

  赏析:“摸宝”是课堂上的重点环节,教师将“悬念”进行到底,学生在摸的过程中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当魔袋里宝贝全被摸完,末位同学两手空空,急得掉泪,教者寥寥数语一点拨:“手摸到了什么?”学生恍然大悟:“魔袋!”这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如此匠心独运,难怪课题就叫“真是没想到”!

  教者是个技艺高超的魔术师,更是个聪明机智的主持人,设定规则、适时引导、悬念丛生,课堂上不时爆发出欢声笑语。他与学生乐成一片,营造出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做到了“我手写我口”。当悬念慢慢解开,他将目光投向那些没摸的同学,同样请他们谈谈想法。“教学永远是有教育性的”,这再一次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更凸现出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所有人都是参与者,没有谁会被遗忘。这一环节尽管时间不长,却使热闹的课堂散发出人性的光辉,相信留给孩子的远非几句简单的安慰,的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合。在这浓浓的爱意中,学生对作文、对生活,或许都会有更深更远的收获吧。

  总评:课堂本来就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叶澜语)。《真是想不到》恰恰就给了我们这样的印象,一路风光一路灿烂,高潮迭起,精彩纷呈,作文不再是艰难的跋涉,而是幸福的旅途,教师与学生共同走过。本节课欢笑里有思索,热闹中不乏沉稳。教者不断抛出悬念,蓄积起一种“势能”,激发出学生观察和描述寻宝全过程的兴趣,从而使悬念成为作文的种子。他为学生创设情境,指引路径,其设计之巧、趣味之浓,与针脚之细密、要求之具体密切结合,给学生以作文的素材、空间,还有叙述的热情、书写的信心,灵动飘逸中维护了语文教学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