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悬念成为作文的种子

儿童资源网

让悬念成为作文的种子

  ——四年级现场习作《真是没想到》赏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日前参加苏教版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研讨,观摩了多节色彩斑斓的作文课,我更深深感受到这一点。其中王晓波老师执教的《真是没想到》一课以“玩”为本,巧设悬念,津津有味的游戏、有滋有味的对话、润物无声的指导,活动中巧妙的构思、精彩的情节,令人不禁为之叫好!

  片段一:

  (上课铃响过,老师仍没有出现。学生焦急、疑惑,四下寻找)

  师(藏在幕后):想不想见见我?

  生:想!

  (过了一会儿,老师缓缓走出,穿着西装,戴着高礼帽,向同学们问好。学生表情很诧异)

  师:看你们这么惊讶,是不是有话要说?

  生:老师,你真奇怪,为什么头上戴一顶帽子来上课?

  生:你是不是魔术师啊?

  师:看我这身打扮,你们感觉我像什么?

  生:感觉你真是非常神秘。

  生:我觉得你很像一个绅士。

  生:我觉得你有点像巫师。

  师:能不能把你们的这些想法连起来说说?

  生:我觉得您是个多变的人,一出场就引起了我们的联想。我们感觉到您像个魔术师,非常神秘。

  师:大家刚才说的是对我的感觉,现在能不能说说我的穿着哪儿和魔术师特别像?(板书“看”。学生观察老师的衣服、衬衫、领带、鞋子等)老师奇怪在哪儿,能完整地说说吗?

  (学生练习有顺序地说话)

  赏析:独特的出场,奇怪的装扮,小小悬念既吸引了学生,也给整节课定下了轻松的基调。解开教者身份的悬念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而谜底就在教师的别致造型上。教者巧妙引导,让自己的穿着成为说话材料,不动声色地指点学生观察方法,自然而然调动起学生说话的愿望,让“生活成为最好的正文”(爱默生语)。

  片段二:

  师:我带了个魔术箱,想和同学们一起玩玩。可刚才它突然不见了,我找了好半天也没找到。大家帮我找找,它会在哪里呢?

  (学生立即在教室内寻找。一会儿,一学生欣喜地叫道:“找到了!是不是这个?”其他同学的眼睛迅速投向声音传来的方向。在老师的示意和同学们的注视下,找到魔术箱的同学把箱子拎到了讲台上。)

  师:魔术箱是怎样到讲台上的?

  生:是同学在坐位后面找到了,老师让他把箱子放到讲台上。他很激动,脸涨得红红的,两手用力地拎到了讲台上。

  师(对找到魔术箱的同学):找到魔术箱,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突然发现了一个箱子在我坐位后面,高兴极了,但不知道是不是,又有点紧张,于是我大声叫起来:“找到了,是不是这个?”老师让我把魔术箱拎上讲台,同学们好像都在羡慕地看着我,我又有点难为情,心跳得快极了。我找到了它,我很高兴。

  师:先不急着打开。你们猜猜,它里面会是什么?(板书:猜)

  (学生猜是牙膏、毛巾、衣服、水果、魔具等,教师让学生说明理由)

  师:魔术箱的魔力可大了,一不留神就错过机会了。我打开它啦。

  (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好奇又紧张地想知道里面有什么,教室里静极了。老师一按箱子的弹簧锁,“啪”的一声响)

  师(从箱子里拿出袋子):这是什么?(生:魔袋!)有什么话想说吗?

  (学生说)

  师:谁注意到魔术箱是怎样打开的吗?

  (学生描述老师打开魔术箱的动作)

  赏析:无论是寻找魔箱还是打开魔箱、取出魔袋,王老师紧扣“魔箱”将悬念做足,一个个悬念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将学生带进了魔袋的世界。在此过程中,教者见缝插针,时时提示观察的侧重点,安插相关的口头说话,及时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全心感受。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