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下水作文

儿童资源网

什么是下水作文

  在我读高三那年,年事已高的奶奶没有熬过那个冬天。盖棺那天,爸爸和哥哥去守灵堂,留了我和妈妈在家。那晚我把家里所有的灯都拉亮了,家里如同白昼一般。我毫无睡意,不敢相信朝夕相处的一个亲人突然与我阴阳两隔。灯影中,我似乎又看到奶奶蹒跚的身影。奶奶,你为什么就走了?你说过,一定要看到我考上大学呀!夜渐渐深了,寒意袭上来,一摸,才发现脸颊早已布满泪水。奶奶,你在天国是否惦记着我?

  外出求学四载,工作两年,想的最多的是家中那盏橘黄的灯,灯下,爸爸妈妈在边烤火边聊天。我想,聊的内容一定是我和哥哥,“儿行千里母担忧”。不管有多忙,我都不忘经常打电话回家,报个平安,问候爸妈身体可好?因为家里的灯光是我心中永远眷恋的。

  不可否认,我的这些往事,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城里的孩子,是没有机会体验了。那节课上,我在给他们读的时候,又陷入了记忆里。我感觉到自己的声音发颤,到最后甚至已是泣不成声。往日很活跃的课堂出奇的安静,学生们都已沉浸在文章中。读完后,我还听到几个女生哽咽的声音。大家说:老师,你小时侯条件不好,还考上大学了,我们却没有珍惜现在的好条件,好惭愧。我心里一动:我的目的达到了!他们不正从我的这次“下水”作文中受到了教育吗?那次的作文,学生们提高了效率,完成的又快又好。我明显的感觉到他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抒发。而且,我还发现,学生比以前更亲近我,因为在他们心目中,我也是一个感情丰富,又敢于在他们放纵感情老师。我深深体会到老师“下水”一写的示范作用不可忽视。

  二、教师“下水”,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减轻教师批改作文的负担。

  阅卷教师“下水”,有利于深入研究考题,吃透评分标准。因为只有自己动手写文章,才会在审题上下功夫。教师考虑问题比考生复杂,反应能力不如学生,但是在审题立意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教师水平高于学生,综合能力强于学生。同一道作文题,学生不会有过多的考虑,教师则知道哪几种立意都应当是“切题”的,哪几种立意是“基本符合题意”的,知道什么情况属于走题偏题,他明白其中有区分度,一旦他亲手操作,他的考虑就更具体,更明晰;这时候对照评分标准,他的感性认识增强了,对试卷就能准确地作出判断。

  阅卷教师“下水”,体会学生的写作状态,能更多地了解情况,有利于改进作文教学。有时候,教师会对一些试卷感到奇怪:为什么他会把文章写成这样?他到底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为什么会举这种不恰当的例子?他不知道自己写的话不通吗?……而换到学生的位置上,这些问题就不难理解了。教师“下水”,站在被评价者的立场上,才能了解学生的写作状态,他判别作文等次时,就会比较公正客观。有些教师曾疑惑: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表达方式,这些都是教学中反复讲过并复习过的,为什么到了考场上考生会乱了方寸,变得像没学过似的?道理也简单:毕竟是应试作文,教师一生也只不过经历一次而已!在平时训练中我们要求学生能在40分钟内写出600字,学生迟交或是任务完成得不好,教师就会认为学生写作能力不强;其实在40分钟内写出600字难度也不小,能够完成的老师也不多。如果我们能经常地试着“下水”,可能就不至于向学生提出过高要求了。有些同行,平时作文训练出题随意性较大,效率不高,吃力不讨好,学生抱怨:如果他能和学生同题作文,情况就不一样了,至少他在命题时会慎重一些。这样做,既可以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可以让老师在批改作文时有话可说,减轻了负担,何乐而不为?

  三、教师该如何教“下水”作文

  教师“下水”作文,作为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已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所重视,如何“下水”,如何利用“下水作文”引导学生写作并进而提高写作水平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的几条建议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