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晚会中,农民工歌手旭日阳刚、“西单女孩”任月莉、民工街舞团等人的表演成为最大的亮点,这些节目因为“下接地气”而受到观众的热捧。
电视剧《幸福来敲门》《家常菜》等讲述的都是普通人柴米油盐的故事,因为紧扣普通百姓的生活即“接地气”而收视率走高。
联系到写作,我们往往过多重视的是立意的高远,一些同学一到写作的时候,就习惯性地想着要表现什么宏大的主题,就想着报刊上现在流行什么主题的范文,然后就去套,去模仿,而忽视了跟生活的贴近。遍览我们的习作,生活简化了,情感荒芜了,思想变形了,作文内容远离了我们的常态生活和常态情感。
为什么不去接自己生活的“地气”呢?树接地气才繁茂,花接地气才能盛开,人接地气才能健康,作文接地气才可能厚重起来。
你完全可以到自己的生活仓库中去寻找呀!有的同学也许要说,我的生活很普通很平常的呀,不值得一写呀!错了,《幸福来敲门》《家常菜》不都是普通人的鸡毛蒜皮的生活吗?但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善于从“鸡毛蒜皮”中看出一朵花来,善于从一滴水中看出太阳的七色光辉,善于在日常的凡人小事、常见情景中,切入重大而严肃的主题。这就需要我们用心体验生活,细心回味生活,耐心发现生活,提炼对生活的思考。
借用张爱玲的话,写作时先是“低”——“低到尘埃里去”,然后是“高”——“在尘埃里开出一朵花”,既然要做到立意有高度,同时又要做到选材“接地气”。
一、接地气,显大气
平淡人生也有舞,凡人小事也是歌。如果我们把凡人琐事放入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时代高度,那么我们就能听到时代脉搏的跳动。比如过年你家里的春联,原先是买了红纸请人写,现在是买现成的豪华精美的印刷品,对此,你有无感慨?比如爸爸给农村的奶奶买了新手机,她只是接听不用别的功能,对此,你有无思考?优秀的文章总是用第一手的材料在第一时间传递时代信息,表现时代精神。
请看下面的看似简单却非常有力量的文字:
任静要出去打工,妈妈有点惊慌失措地追着女儿到了工厂门口,求她留下来,说她太小了,姑娘什么也不说,也不看她母亲,那女人求着情,突然大哭起来,女孩儿依旧不为所动。最后,母亲让步了,大声叫着:“去吧,你愿意去就去吧。”
她转过身,慢慢穿过马路,大声哭喊着。
她一走开,女孩儿也不自禁大哭起来---把头埋在双膝间,抽泣起来。接下来一个小时,母亲和女儿站在街道的各一边,哭泣着,她们都很生气,不跟对方说话,不看对方一眼,可母亲还是不愿意离开。
姐姐来了,隔着路给妹妹传口信:“她叫你当心。”
十六岁的女孩回了一句:“告诉她,我不会有事的。”
五分钟后,姐姐说:“她哭了,她是真想让你留下来。”
女孩口气很硬:“今天晚上一到那边,我就给她电话”。
工人们装好了车。她终于爬了上去。最后,母亲眼看着所有的哀求都无济于事,就送过来两百块钱。站在那儿看着车消失,泪水从脸上落下来。
这样的场面是非常接地气的,这是一个中文名叫何伟的美国人亲眼观察到的母女冲突的场面,女儿向往外面的世界,执意要外出打工,母亲心疼孩子不让,母亲在争执中妥协,妥协后又不甘心,女儿表面口气很硬,实际上心有柔情。这个场面真实而具体细微,作者把人们熟视无睹的场面写进文章,显得非常大气,这个细节真切地表现出一个时代的信息,即转型时期两代人的生活观念的冲突和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让我们睁开眼睛,关注周围的人和身边的事,从习焉不察的常态生活看到社会万象,洞悉时代的前行的轨迹,在凡俗的困境中寻觅生活的阳光,在平凡中见到峥嵘,在微言中发现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