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插图,理解词语
少年朋友们,语文教材特别注重和生活紧密结合,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和生活,配有生动的图画,我们学习时应将图文融合在一起。
如《温暖》一文有这样一句话:“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句子中的“温暖”和“寒冷”是一对相反的词语,表面看,似乎是矛盾的,我们应该如何准确理解呢?课文旁边有一幅图,生动地画出了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树是光秃秃的,黄叶落满了地,周总理身上穿着大衣,清洁工也穿上了厚厚的衣服。我们仔细观察图,便能从具体的事物中理解“寒冷”的意思。可我们再想一想: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为什么清洁工却感到春天般的温暖呢?只要大家从图上看到周总理对清洁工的亲切关怀,心里热乎乎的,十分感动,就能体会到温暖的感觉。这样,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就加深了,也就体会到文章蕴含的感情啦。
比较琢磨,理解词语
少年朋友们,比较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理解词语也一样。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文句优美,描绘的景色十分迷人,作者在描写春天景色时,“抽出”一词用得很准确生动,有传神之功。我们在理解这个词语时,先联系实际思考“抽出”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是拟人。这个词语可以换成什么词语?可以换成“长出”。通过比较品析,“抽出”与“长出”区别在哪里呢?联系实际想一想,“抽出”一般是人的动作,速度快。“抽出”不仅比“长出”快,而且形象地写出枝条生长的动态。这样,我们就体会到了树木在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生机勃勃的样子了,通过理解“抽出”一词的内涵,我们就能准确体会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了。同学们看,“比较琢磨”,理解词语,多好啊!
小学课文中,有些词语含义不深,却用得准确传神。学习这类词语时,也可以运用比较琢磨法理解词义。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则是表示时间短。我们在学习时,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少年朋友学习词语时,可以灵活运用比较琢磨法。
亲爱的少年朋友们,你们记住理解词语的妙招了吗?学习语文时,可要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