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词语有妙招

儿童资源网

理解词语有妙招

  俗话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我们要顺利地读懂文章,必须真正透彻地理解词语。下面我们就告诉大家几个妙招,帮助顺利地理解词语。

  联系上下文,推敲词语

  我们首先可以用文中的原句,理解词意。一些词语在出现时,前面或后面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的意思,我们在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可以边读边思边理解。

  如《将相和》一文中的“负荆请罪”一词,前文的“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就是对这个词的最好解释,朋友们阅读前文的词句,就可以直接感知词意,理解词语。这就是用文中的原句理解词语的方法。再如《翠鸟》一文的“鲜艳”一词,下文有“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这几句话本身就具体解释说明“鲜艳”了,同学们在读这几句话时,就可以提炼出“鲜艳”的意思。

  还可以摸清句子联系,理解词语。语句间的关系如果比较复杂,有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要想直接进行口头解释,就难免丢字漏字,只会吃力不讨好。我们应先读懂前后句子,挖掘清楚语句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理解词语。如《海滨小城》一文中“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一句中要理解“甚至”,先要弄清“打扫得十分干净”与“连一片落叶都没有”的关系:后者比前者的程度深,值得一提,非常突出,所以用“甚至”。根据前后语句之间的关系理解词语,可以先去掉需要理解的词语,把句子读懂,搞清楚关系后,再细细体会,这个词语是如何说明前后句的结构层次的。

  模糊意会,理解词语

  同学们学语文,读了不少书,积累了大量知识,对教材中的很多词语,一看便能大体上知道意义,因此可“意会”而理解。咱们在理解这些词语时,要联系自己身边的生活,充分发挥对词语的意会能力。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不约而同”一词,同学们联系上下文理解是“同时站直了身体的意思”(这是模糊理解);经过查字典知道是“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行动一致”的意思(这是规范清晰的理解);最后深读课文,就能渐渐领悟到:这是人民群众送别周总理时相同的悲痛心情,以及对周总理无比爱戴的相同情感的共同表现。这样,我们对词语分步体会,就可以很快领会到课文的中心。同学们这样理解词语,有利于锻炼自己在认真阅读中领悟词义的能力,并能提高品词解句的水平,也有利于大家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

  少年朋友们在学习《少年闰土》一文,理解“竹匾”、“银项圈”、“毡帽”、“跳鱼儿”等词语时,根本没必要按照词典里的意思解释,只要回忆一下平时接触过的这些东西,或者从网络上搜索一下图片,看一看,也就很快解决啦。

  结合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

  词语存在于生动的语言环境中,很多词语往往放在语言环境中时,让人一看就明白意思,离开了语言环境再去理解,就会复杂了。我们在读书时,不能孤立地理解词语,一定要把词语放在文章中去揣摩理解。

  如理解《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的“折磨”一词时,同学们可以先朗读第二自然段,联系“小萝卜头”所处的环境——他住的是“阴暗潮湿”的牢房,穿的是 “改小”的囚衣,吃的是“发霉发臭”的饭菜,你就会深切感受到“小萝卜头”吃、穿、住的条件十分恶劣,从而真正认识到这是国民党反动派强加给革命党人子女的痛苦。最后再找一找课文中是用哪个词来概括这些内容的,同学们就能一下子理解“折磨”这个词的含义了。

  再如《鸟的天堂》一课中有“茂盛”一词,字典中的解释为“植物生长多而茁壮”,但植物生长得怎么样才算是多而茁壮呢?我们联系上下文,找到课文中具体描写大榕树的句子:“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通过反复朗读,展开丰富的联想,让课文描述的情景在脑海中呈现出来,大家就会对“茂盛”一词拥有真切的感受啦!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