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之迹,不可不察”。见“疑”,决不可“讳疑”,而应当“解疑”。见疑不疑,主观臆测,强不知以为知,那就会走到真理面前却失之交臂,悔恨终身。利比息在研究从海藻中提取碘时,发现在母液底部,沉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具有刺鼻的臭味。利比息想当然,认为这只是“氯化碘”。后来,法国波拉德在做同样的试验时。对深褐色的液体细加研究,发现它不是“氯化碘”,而是一种新的元素——溴。这件事对利比息教训很深。他在自传中提到这件事说:“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
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亚里士多德曾断言c物体从高空落下,“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这个断言,流传了一千八百年。伽利略却要重新用实践来检验它是否是真理。他拿着两只大小不同的铁球,跑到比萨斜塔上往下扔,一次次实验,结果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断言是错误的。不仅如此,伽利略还从中掌握了物体的运动轨道,推动了力学的发展。敢于对权威的结论见疑,才有希望穿破未知的障翳,打开真理的大门。不怀疑“电磁波穿过空气层就会一去不复返”的结论,马可尼就不可能设法不用导线把信号送过大西洋,开创无线电事业;不怀疑格林关于人体血液“遍布全身就在体内消耗干净”的说法,哈维就不会发现人体血液是循环的真理;甩磁场、原子能的发现,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生物进化论、元素周期表的创立,不都是敢于向权威的错误论断挑战的结果吗?
“疑”,就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就是提倡科学的探索,不随主观臆测乱下判断,不被陈规旧章捆住手脚,敢想、敢干、敢于在科学上“掀翻天地重扶起”。这不是虚无主义者的怀疑一切,而是不执迷于一切权威的结论。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我们都要敢于“疑”,善于“疑”。
例文四:
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出自《后汉书》,它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立志是至关重要的。有了坚定的志向,最终是能成功的。
这个道理已经被无数的事实所证明。就拿敬爱的周总理来说吧,他从小就立下为中华崛起、腾飞于世界而奋斗的坚定志向,在以后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历尽艰辛,出生入死,终于和无数的革命前辈一起,推翻了旧中国的黑暗统治,创建了新中国,使中华民族得以腾飞于世界。中国女排的经历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中国女排的健儿们为了振奋国威,为了促进人类的体育事业,她们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终于三次登上世界冠军的宝座,实现了“三连冠”的宿愿。相反,在中外历史上,那些无志而一生庸庸碌碌,无志而败事的人也是屡见不鲜的。由此看来,“有志”的重要性是很显然的。苏东坡说:凡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
但是,我们也看到这样的事实,有的人虽然也“有志”,但是他们不能获得成功。其中的原因有两个,—个是他们的志向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外一切反动派的根本目的都是与人民为敌,都是妄图阻止历史向前发展,因而总是以最后的失败而告终。有些人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脑后,专打个人的小算盘,他们的所谓“志”,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不合时代要求的,因而也是难于实现的。其二,有的人的志向也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但是他们不去作出相应的努力,因而“空怀壮志”,到头来也是一事无成。
为什么“有志者”会“事竟成”呢?因为他们懂得“有志”与“事成”之间还有一段漫长的路,因而能自觉地奋斗,走完这段漫长的路,到达胜利的境地。日本民族有一句谚语:“决心成功的人已经成功了一半。”这谚语固然告诉我们“决心成功”即“有志”的重要性,但是也意味着“决心成功”并不等于成功。要把“一半”变成“全部”,还得靠人们去奋斗。因此古今中外的有志之人,总是既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又有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的。苏联英雄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即使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以后也奋斗不息,写出著名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著作,鼓舞了一代代的年轻人去为理想而奋斗。“当代中国的保尔”张海迪也是这样的人,她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获得了很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