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写作如何怎样才能思若涌泉

儿童资源网

中学生写作如何怎样才能思若涌泉

  由此看来,从方方面面去想,多一条思维的射线,就可联系多种人生。世间万物皆可从它的形、神、质、用途以及形成、经过等方面落点,展开联想、思考。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一分为二地抓事物的两面性,还可从事物的正面想到其反面,或逆向思维,会分析更全面,立意更新颖。

  3、借助文史知识。高中生的你,已有一定的文学基础,也懂得一些历史知识。拿到作文题之后,你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古今中外,纵向比较,横向联系,借助文史作品中人事,联缀成文。

  2002年《高考满分作文选刊》(《新安晚报》2002年8月11日第11版)曾刊载这么几篇作文:《宋资政殿学士文天祥致书太史公》、《项羽的剑和勾践的腰》、《红楼梦后话选择》,这几篇都是眼界开阔、想象驰远、感受真切的好作文,共同点都是直接以文学形象及文学化了的历史人物作为文章的主体。还有湖北最好的一篇高考作文《昭君的选择》,四川那篇颇受争议但终于从20分拔到50分的作文《潘金莲的选择》,2001年那篇传遍大江南北的《赤兔之死》,还有许多类似的作文如《谏屈原书》、《乌江边的选择》、《华容道的选择》、《<小重山>后的选择、《谭嗣同的选择》、《玛蒂尔德的选择》等等,文中的主人公或话题的中心都是文学(历史)人物。

  看到了吧,语文课本、历史课本都很有用的,其他课本知识也可用到写作中去,有了这种意识,你就不会再为心枯笔涩感伤了。

  4、善于粘接组合。五彩缤纷而又庞杂粗糙的生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往往是琐碎、平庸、互不关联的人和事。面对这些,你是不是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笔,但是这些经过作家的妙笔点染,就会成为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其中的奥妙就是他们善于把互不关联的人和事进行粘接组合。

  鲁迅在谈塑造阿Q这个典型人物时曾说:“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平时我们讥笑别人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时,常说他张冠李戴,作文时,你尽可大胆地李戴张冠,王衣赵穿。不但无人笑话,还可成就佳作呢。

  写人如此,写事也可这样。有时候,一件事孤立地看,并不能领悟出深刻的意义。可是,如果将它和其他表面上并无联系的事情,放在一起加以审视,其中蕴藏的生活哲理,就会得到显现,从而真实地反映出现实生活的某个侧面来。如我们学过的《陈奂生上城》,作家高晓声把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平常常的、头脑简单的、正直勤劳的农民,投进千变万化、好看煞人、万花筒般的纷扰世界,表演出一幕幕悲喜交织、正邪交赋的活剧来,从而把一个新旧交错、新旧交替的历史转折时期的农村面貌活生生地置于读者眼前。

  怎么样,思路开了吧,至少受点启发吧。但千万别误会,以为学会上述方法,就万事大吉。这些方法都建筑在你平时深厚的积累之上,所以,你还要多读书,密切关注社会,特别留心生活,时时感悟人生,相信你会写出佳作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