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朋友,当作文题摆在你面前时,当你绞尽了脑汁,搜净了枯肠,仍感到无从下笔时,你是不是特别苦恼。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怎样才能使自己思若涌泉,汩汩滔滔,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呢?今天咱们就谈谈这个问题。
写作文,首先要明确方向。
不管是什么题目,何种体裁,都要朝一个地方去想,去写―――想人,写人生。因为人与世间万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事物都能跟人生相比。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人的生存和生活。纵观历年高考作文,无论是命题、给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如《毁树容易种树难》、《树木·森林·气候》、《战胜脆弱》、《尝试》、《习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诚信”、“选择”等,都涉及到了人的生存与生活。人生好比风车的转轴,可辐射四面八方,你跟这根轴连上了,随之转动,那么,不管什么题材的作文,都能转起来。
方向明确了,下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激活思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多方位搜索。就是开动我们的大脑,张开感觉的大网,调动我们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捕捉、感悟,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求其穷形尽相,让其神韵毕现。
写人,你就要想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细描和简笔。正面描写――写人独特的外貌、富有个性的语言、活灵活现的神态、行为举止、,尤其是那些传神的细节。侧面描写――一要注意环境烘托,气氛渲染,他人陪衬、议论等。
写景,是中学生的弱项,这时,你不要仅用一双眼,你还要运用你的耳、鼻、舌、身,多感官体悟。单是视觉,也还有平视、仰视、俯视、环视等好几种不同视角,还要看到事物的动、静、远、近、大、小、高、低以及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相信大家对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还记忆犹新,文中有这么一段:
北国的槐树,也量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写触觉感受。写触觉,更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
又如以“风雨之夜”为题写作,我们就可以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展开,从视觉可写夜色、风势、雨势及人的活动。听觉呢,写风声、雨声,这是首先想到的,再细想,还有雨点打在窗玻璃上的声音、房瓦的流水声、汽车的压水声、树枝的折断声、街上彩旗翻卷声、雨打芭蕉声……这些你想到了吗?你还想到些什么?
再比如,要你写“瀑布”,你怎么写,除了一般的看听之外,我们还要写水的动态,山的静止,远观所得,近瞧所见及其周围的景物,甚至早晚的变幻,阴晴的色彩,四季的不同。
2、多角度思考。即由具体事物多角度生发开去,伸出思维的触角,东拓西扩,上挂下联,从产生的多元性思考中有所选择地与人生加以联系。就拿玻璃来说吧。。
由其质地看,玻璃宁折不弯,“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即使死去,也要发出响亮的呼喊。即使死去,也不轻饶对手,它的尖利的尸骸,常让对手付出血的代价。这多像在敌人面前慷慨捐躯的英烈。
由其形状可变性看,它听凭人的需要,可成为纸状、丝状、絮状,人民的需要就是它的志愿。这多像把党和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的优秀青年。
由其作用看,它守卫着门窗,不怕狂风暴雨,不畏烈日酷寒,为保室内光明,长年坚守岗位,我们的边防战士不就具有这样的品格吗?
由其色泽看,它洁净无瑕,心地透亮,活得光明正大,这不正像许许多多纯洁善良的人吗?
由其形成过程看,它是由极普通的石英砂、纯碱、长石及石灰石之类经高温炼就而成,许多着名的大作家、科学家、艺术家,小时并非神童,他们经过后天的努力而成才,他们所走的路跟玻璃的形成是多么的相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