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每日处于生活之中,但是很多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更不善于思考和积累,即使面对大千世界也是熟视无睹。而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为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走出狭小的空间,把自然、社会作为课堂,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走向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体验田野的鲜绿、山川的壮丽、感受日出日落、风霜雷电;走向社会,认识社会,了解市场,了解街道,采访人物,让学生去直接体验生活,捕捉新印象,为写作积累素材。如:春天来了,我让学生到田野去观察大地、小草、河水等的变化,感受春天的气息;下雪了,我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雪的形状,整个世界的变化,听脚下的声音,呼吸新鲜空气……;市场上菜价涨了,我让学生了解涨价的原因,以及引发的其它社会现象;要写《大家都夸他(她)》的作文了,我提前搞了一个“小记者”活动,安排学生在学校或生活中搞一次调查,了解谁是大家最喜欢的人,大家为什么喜欢他或她。真是,处处留意皆学问。由于长期坚持这样做,学生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扩大视野,而且养成了爱观察的好习惯。作文水平也因此大大提高。
三、广泛涉猎,开拓思路。
小学生正处在记忆力旺盛时期,如果能抓住这一美好时光,引导学生广泛涉猎课外书籍,就一定能弥补有限的课内阅读造成作文语言贫乏、思路不开的遗憾。为此,我在教学中利用阅读课时间,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的阵地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故事、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的同时,阅读新鲜活泼的时文,包括对科技、文化、教育、经济、政治等多领域的广泛涉猎,从中吸收营养,积累材料,开拓思路。还建议学生互相借阅家中藏书,把读到的好词、好句、好文章等与同学们共同欣赏,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当然,作为教师必须身先士卒,为学生做出榜样。实践证明,只要持之以恒,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显着提高。
四、例文激思,引发想象。
叶圣陶先生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那么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会说会写的人。”但是小学生由于年龄与生活视野所限,毕竟所说的话不多。为此,在教学中,我注意从课外阅读中选出好的范文,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一次作文,我没有先出示作文题目,而是先读例文《二十年后的我》,例文大胆想象,充满神奇色彩的科幻描写,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例文读完后,一张张笑脸兴奋不已,眼睛里放出异样的光芒。这时,我微笑着问学生:“同学们,二十年后,你会是什么样呢?周围的同学又会是什么样呢?大家再见面又会是什么样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沸腾了,分组讨论时,学生个个精神振奋,争先发言,讨论后,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作文题《二十年后的……》。教室里马上静了下来,传来唰唰的写字声。学生的作文,令人喜出望外。学生恰当地运用了从电视、书报杂志中学到的高科技知识,充分发挥想像力,使文章多姿多彩。有些学生根据身边同学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得生动,活灵活现。从文章中一眼便能看出是谁,一篇作文这样写道:2019年的一个星期天,灿烂的霞光映照在窗棂上,定时呼叫器把我从梦中唤醒,随后机器人“丽丽”走进来,听从我的指令。我告诉她,今天我要与20年前的小学同学聚会,要他替我安排好。
同学们陆续而来,二十年了,同学们彼此都不认识了,眼前这位人高马大的足球教练正是当年的“小球迷”——王林;这位曾因上课玩“赛车”被老师批评的李洋,如今竟成了汽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正在研制一种新型太阳能汽车……
五、打破定势,鼓励质疑。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习作也是学生的一种创造。人云亦云,毫无主见,毫无新意的习作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因此,我经常鼓励学生打破定势,大胆质疑,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民主,积极创设生动活泼、宽松自主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敢说、敢辩、敢于否定既成定论,激发想像,引导学生变定势思维为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例如,教学《小草》时,有的学生对小草总是被人赞美提出质疑,说无疑小草有不畏艰难、顽强向上的品质,但它也给庄稼带来了害处,给农民带来了麻烦。这看似“出格”的观点,正是他们乐于研究问题、乐于发现问题,创新思考的萌芽。对此,我经常用“你真了不起,你真有想像力”来鼓励学生。有了这样的氛围和鼓励,学生的习作果然充满了灵气、新意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