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入手,激发学生作文的创新潜能

儿童资源网

多方入手,激发学生作文的创新潜能

  目前,在小学生作文中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比比皆是。非另辟蹊径、独出心裁不可的精神,在我们学生中很少见。为此,需要在作文教学中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我的具体做法是:一、打破常规,自由命题;二、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三、广泛涉猎,开拓思路;四、例文激思,引发想象;五、打破定势,鼓励质疑;六、抓准时机,勇于下水;七、妙语点评,评出自信。

  21世纪知识经济的浪潮已经到来,而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变学生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造就一批在知识经济时代独领风骚的杰出人物。而作文作为语文基础学科的一部分,在基础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在小学生作文中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比比皆是。非另辟蹊径、独出心裁不可的精神,在我们学生中很少见。为此,时代迫切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作文现状,在作文教学中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我的具体做法是:一、打破常规,自由命题;二、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三、广泛涉猎,开拓思路;四、例文激思,引发想象;五、打破定势,鼓励质疑、六、抓准时机,勇于下水;七、妙语点评,评出自信。

  一、打破常规,自由命题。

  要让学生写好作文,作文命题至关重要。如果作文题目偏离了学生的实际,距离他们的生活太远,学生写起来只能是叙假事,抒假情。长此下去,不但作文水平不能提高,还极有可能养成说假话的坏习惯。因此,每次作文,我都力争做到让学生掌握命题的自主权,不搞统一命题。教师只引导学生选好思维的切入点,让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命题,使文章的题目新颖、有趣,从而创作出有新意的文章。

  (一)、“母”带“子”题。我根据作文要求出“母题”,让学生围绕它辐射出许多“子题”来,要求拟出的“子题”要有新鲜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现行教材中的作文训练,大都给的是“母题”,缺乏新意。为了使学生产生写作的兴趣,我鼓励学生根据作文要求拟定自己喜欢的“子题”。如五年级有作文题“一个熟悉的人”,学生据此拟出的“子题”有:“妈妈的怕”“师恩难忘”“傻爸爸”“小气的爷爷”等。

  (二)、一题多作。同一题目可以多角度立意,多方面选材,多样化体裁,多形式表达,写成多篇作文。如以“梅花”为题的作文可以写成说明文,介绍梅花的种类、特点、生长过程;可以写成记叙文,描写梅花的色、形、味,赞美梅花的美;可以写成观察日记,记录梅花生长过程中的变化;也可以写成以物喻人的诗歌,赞美像梅花那样不畏严寒具有顽强品格的人。由于文体不同,作文多姿多彩,富有新意。

  (三)、供料命题。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展开想像的翅膀,进行自由命题。而教师精心选择的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和实物材料,不仅能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还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如抓住学生喜欢漫画的这种心理,我在黑板上勾勒一幅五毛图,图上的小孩头上长五根头发,颈系红领巾。我介绍了他的身份后又画了第二幅漫画,五毛正扭头把一张试卷给他人看,试卷上的分数是“99”,不过能明显看出那是倒拿着的。让学生在认真看图的基础上,给文章自由命题。于是学生拟了《一张考试卷》《耍小聪明的五毛》《五毛的故事》《“66”变“99”》等有趣的题目。

  (四)、自主命题。教师对学生作文的题目、内容、文体、表现方法等不作任何限制,由学生自由选择和决定命题,题目可以涉及单元知识点,也可以延伸到课外,教师只作宏观把握,以激趣为先,自主选择,质量为本。实践证明,只要命题放开了,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就会佳作迭出,新意频现。

  二、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