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风伴一生

儿童资源网

好家风伴一生

  中华传统文化历来高度重视家庭型社会,强调以家庭为社会细胞,以家族为系统,人际关系以亲情为纽带,以礼义为规范。家庭型社会又是过日子文化,过日子要丰富多彩,不能整齐划一,因此才产生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这样先进的理念,高度的智慧。保持整体的统一性必须以保持内部的差异和多样性,发扬个性为前提,这样才能和谐共处,安居乐业。

  近年来,人们家庭观念日渐薄弱,导致价值失衡,道德沦丧,产生了物质生活水平与幸福指数相悖的怪现象。人们必须重归家庭型社会,注重“家风”“家训”“家史”,挖掘家庭文化内涵。建议宣传部门可联合档案馆、图书馆,以“家风”“家训”“家史”为主题,让普通民众书写家庭故事、家族历史,了解家族发展脉络,增强家庭凝聚力,从中找寻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闪光点,弘扬崇德,重建家庭型社会,进一步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全国人大代表曹可凡

  近年来,社会上呈现出两种“新家风”现象:一是不重视家风建设,忙于事业应酬;二是随着独生子女特别是“独二代”比例的升高,“421”结构的家庭越来越多。对“小公主”“小皇帝”的溺爱,似乎渐渐成为一些家庭的“新家风”。这些变了味的家风不利于社会风气的转变。

  老人倒在地上到底扶不扶;种菜的人打了农药说不说……我们的社会目前遭遇到“诚信危机”,也和家风的缺失有一定的关系。应当在全社会倡导以优秀文化传统、理论为核心的家风教育,这不仅关系到青年一代的成长,更关系到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设立“家风教育日”有助于社会正能量的代代传承。至于具体怎样设在哪一天,可以借助当前已有的传统节日实行家风传统的教育,比如“清明节”“中秋节”。家风应当包含诚实守信;重视学习,崇尚知识;勤俭持家、尊重劳动;家庭和睦等内涵。

  ——江苏团的人大代表、广博控股集团董事长王利平

  要特别关注和支持农民工等群体的家风家教建设。去年我去监狱调研,发现有不少服刑的年轻人是农民工子女,给我很大触动。农民工为了生计,夫妻分居多,留守儿童多。很多农民工每天只顾干活,忽视了子女的家庭教育。要提升农民工群体的家庭教育意识和能力,这是关系社会稳定和未来发展的大事。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德力西集团员工周振波

  网友点晴:好家风 传递善文化

  家风,就是一种人生教育。家风是家庭的生命力,是家庭的支点,少了这个支点,家庭不会传承和谐与善行。父母爱儿女,长辈爱子孙,贵在传家训。好的家风引人向上,而坏的家风就是个大染缸,让家庭成员深陷污泥之中不能自拔。好的家风、家规,就是无言的教诲,人生的宝典。好家风在家可视为传递善文化,促进家庭和睦的基础,这就是家风蕴含着的“草根哲理”。而坏的家风则令家庭成员误入歧途,萎靡不振,甚至为非作歹。因此,家庭也是反腐败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重视家庭建设,筑牢反腐败的“家庭防线”,意义尤其重大而深远。良好的家风,也是防腐的一道屏障。

  孟子所言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礼”,即家庭是社会和国家的细胞。家里和睦,社会自然和谐;家里靠勤劳富裕了,国家自然富强。家风,不仅反映了一个家族的性格特征,也是一种家庭的道德规范。家风影响到励志勉学、修身处世、治家为政等方方面面,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释放更多的社会正能量,起着重要作用。无论什么人,无论职位多高,都应对良好的家风家训持有敬畏感。而在当前,良好的家风,也可视为一道防腐的有效屏障。

  ——网友:刘天放

  家安天下稳,家和万事兴。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唯有让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充分发挥“张力”和“凝聚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才能真正的接地气、见效果、落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