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惩治和预防腐败方面我们也要关注到最基本的社会细胞—“家庭”这一层面。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做好的榜样,言传身教,让孩子懂得尊老爱幼、知礼谦让,培育良好的家风。用“正能量”培养教育孩子,让孩子懂得遵纪守法,懂得按规矩做事和自律。树立良好的家风对孩子成长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妇联界别全国政协委员张静
父亲很少讲大道理,他更多的是以行动来影响我,只有自己信念坚定、以身作则,才能影响子女。教育子女不需要讲大道理,最关键是自己做好,子女才会朝这个方向努力。
——全国政协委员、革命先驱李大钊之孙李宏塔
家风家教影响社风:凝聚整个社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3月9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抵达天安门广场。新华社记者 吕迅 摄
“每个父母都好好教育自己的子女,不管是贫穷富贵都没关系,只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公平公正,善良正直,这个社会的风气就比较好。”
——全国政协委员赵梅
家风与社会风气,与民风、党风、政风都有密切联系,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民风、政风、党风、无论好和坏,都会渗透到家庭中去,反过来,家庭作为一个基本的细胞,它的风气也会影响到民风、党风、政风。一个家庭,形成勤劳简朴的家风,扩张到社会上就会成为一种道德标准,价值取向,使整个社会自然而然崇尚勤劳简朴,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传统。对长辈孝顺、对子女慈爱、兄弟互助,不仅倡导了良好的风气,也承担了社会责任。家庭成员形成守规矩守法这样的风气,对于家庭成员在社会上的行为也能形成约束。如果放任自己的家庭成员无法无天,如一些领导干部腐败,就是家风出了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
“家风是影响社会风气、构建社会风气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社会风气的形成有许多因素,但家风很重要。”
——全国政协委员赵梅
中华传统文化历来高度重视家庭型社会,家庭稳定和谐就是社会稳定和谐。人们必须重归家庭型社会,注重“家风”“家训”“家史”,挖掘家庭文化内涵。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之所以能绵延几千年,就是靠家教家风的陶冶和浸润。
——全国人大代表曹可凡
没有好的家风,人就容易“任性”。家有家规、楼组有公约、社区有准则,整个国民素质就能不断提高。培养好的家风不仅是家庭的责任,社区氛围也很重要。现在上海等很多城市都在进行基层治理改革,要把社区居委会进一步解放出来,更好服务群众,开展各种公益、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把社区这个大家庭的风气搞好。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虹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国萍
在实现“口袋富裕”的同时,更要追求道德品格、行为修养的富裕,而家风家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所在的杨王村连续多年开展家庭写家训征集评选活动,700多户居民用“好家训好家风”,传承中华传统“家”文化。“我们村的实践可以发现,家风好带来了民风淳、村风正,村里许多难事、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以好的家训形成好的家风、好的家风带动好的村风,促进了我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村里通过农民自己写家训作为农民自治的标准,家家知晓、户户参与、全家上阵、反复推敲、凝练完善、展示推广、入脑入心。好家训厚重了乡村家庭的文化根基,在好家训、好家风的潜移默化中,农民们自觉以家训为座右铭崇尚新风,根除陋习,抵制封建迷信和消极行为。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杨王村党委书记孙跃明
代表委员话文明:关注重点人群 设纪念日将家风建设落细落小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