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过60大寿

儿童资源网

慈禧过60大寿

  第二,光绪帝无法超越慈禧的全权。

  光绪帝大婚后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慈禧表面上似乎退养后宫,间或小住颐和园,然而,光绪帝必须依然按时问安、请示。慈禧住在宫内,光绪帝依惯例每日请安;如果住在颐和园,他也必须间日或数日一问安。没有确凿的史料证明光绪帝对此是心甘情愿还是百般无奈,但有一个事实可以确认,慈禧十几年中对于光绪帝立威严与传孝道,使光绪帝断然不敢无视这尊“老佛爷”的存在。慈禧这个无所不在的主宰,像枷锁一样束缚着光绪帝的手脚,迫使他只能谦恭自抑、谨慎恭维、拿捏分寸,处理好无关大局的朝中琐事。

  对此,翁同龢洞若观火,他在日记中记载道:“现在办事一切照旧,大约寻常事上决之,稍难事枢臣参酌之,疑难者请懿旨。”(《翁同龢日记》)

  英国人濮兰德、白克浩司在他们所著的《慈禧外纪》中,更加一针见血地分析道:“太后此时,表面上虽不预闻国政,实则未尝一日离去大权。身虽在颐和园,而精神实贯注于紫禁城也。”

  此时,光绪帝无法超越慈禧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威严。

  第三,慈禧威严无人能敌。

  归政以后的慈禧,应该住在哪里?按照宫中的惯例,慈禧应该住在慈宁宫,因为这里是专供过世皇帝的遗孀们居住的地方,是宫中的寡妇世界。依封建礼仪,皇帝不能与前朝妃嫔同居东西六宫。为了安置业已归天的老皇帝的妃嫔,特地建造了慈宁宫供她们居住。于是,慈宁宫就成为皇太后的正宫。

  慈禧理应住在这里。

  但是慈禧不愿,因为依慈禧的做事原则来判断,慈宁宫无以显示自己的威严。

  慈宁宫从孝庄皇太后开始就成为历代皇太后、太妃、太嫔们了却残生之地。慈禧认为自己与碌碌无为的她们不同,自己是这个男人世界的主宰,不应与历代皇太后一样在慈宁宫中掩藏光芒,她应该住到能够彰显她的与众不同的处所。

  慈禧看中了宁寿宫!

  宁寿宫是乾隆帝为自己年老归政后辟出的一个养老之地。只不过,乾隆退居太上皇以后,并没有立即移住到宁寿宫来。他之所以推迟入住宁寿宫,是因为他觉得自己身体依旧硬朗,朝廷依然需要他继续在养心殿主宰乾坤。乾隆皇帝谢世以后的一百年间,宁寿宫一直无人入住。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座修缮一新的福寿宫殿,是宫中专门为太上皇准备的。由此,宁寿宫就为未来的主人设置了很高的门槛:功盖乾隆帝,至少也应为太上皇。试想想,这样的门槛,有谁敢入住?又有谁能够入住?从乾隆皇帝之后的百年间,没有哪一位皇帝能获得这种资格,也没有哪一个皇帝敢于入住这里。

  然而,光绪十五年(1889),光绪帝亲政以后,本应移居慈宁宫养老的慈禧,却偏偏选中了这令皇帝们都高山仰止的宁寿宫。她要在这里向光绪帝以及大小朝臣昭示:她虽为皇太后却犹如太上皇;她的秉政成就堪比乾隆帝伟业;她有资格循乾隆帝至死归政不归权的先例。

  至此,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判断光绪帝虽然已经亲政,但他却没有操控全局的能力,大政方针的制定还取决于慈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慈禧六旬庆典筹备和进行中,无论是作为“皇儿”的孝心,还是慑于皇太后的积威,光绪帝对于实权在握、高高在上的慈禧的花甲寿诞不能有丝毫怠慢,也不敢有丝毫怠慢。

  在中日战争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光绪帝却不得不率领朝臣大张旗鼓地为慈禧六旬寿诞做着精心的准备。庞大的颐和园工程不断地吞噬着王朝的财政收入,而对日备战军队的编练、沿海的防卫也无一日不亟需款项,可慈禧的寿诞庆典又接踵而至。在王朝库帑空虚,战争将至的危殆时刻,庆典的费用又如何筹集?

  举国兴办如此规模宏大、豪华铺张的“六旬庆典”,巨大的开支犹如压在光绪帝身上的一座大山。就在筹备庆典的同时,为了应付军费开支,户部刚刚向国外银行借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