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良在致辞中解释了复旦的校训“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将之概括为要阅读原典,将阅读当成一种生命状态和习惯,对文本进行精读,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彭珅在校长的解释后加了一点:“除了原典,人生阅历也是一本很重要的书。”他即将去体会更丰富的人生。8月,彭珅将加入复旦大学第16届支教团,在继续自己研究生学业之前,前往新疆。
清华关键词:创新 创造
“在当今世界,创造是你们面对生活、面对事业、面对社会、面对未来的最佳选择。”尽管也提到了梦想和责任,但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花费篇幅最多的,还是“创造”。他指出,在这个崇尚创新的伟大时代,若想要有所作为,不仅需要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创造力。而创造力,来源于理想,来源于不怕失败的勇气,来源于对不同意见的包容。
这一切,在清华大学2010级计算机软件专业本科生张泰源看来,凝练成四个字,就是他眼中的清华文化——“行胜于言”。“简单来说,就是踏踏实实做事,还要真的做出点什么来。”
他认同校长的“创造说”,而创新创造不会是空话。张泰源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清华大学努力培养学生往创新这条路上走,从暑期实践到创业创新比赛,再到各个实验室的科研,都强调“创新”二字。近两年,清华推出“X-Lab”,聚焦创意创新创业,校内多学科合作,外加整合校外资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张泰源自己也一直在创造,有一颗蠢蠢欲动不安分的心。“我们这个专业,都信奉Facebook这类成功的case(案例)。”张泰源一度也想创业,甚至在学长的影响下,觉得“不创业这辈子就白活了”。趁着去香港交换的机会,他接触到了社会企业,也受到启发,觉得要做些能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去年,他加入了一个教育类创业项目,试图用信息化产品改造初高中线下教育流程。
陈吉宁在毕业典礼上寄语本科生们:“用执著的理想、创造的勇气和君子的包容,去想象自己的未来,去创造属于你也属于整个人类的未来。”
“如果今后我创业的话,一定要做能为社会带来正能量的企业。”张泰源说。
专家观点:大学要培养能够改变社会的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今年也关注了部分学校的校长毕业致辞,“创新的、有个人特色和有深度思考的讲话还是少了”。在对大学精神的研究中他发现,几千年来,中国学人延续不断的价值追求是“士志于道”,这是一种基本准则和模式。如果缺失这样一种精神,即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拿到很高的分数,走出校门 ,也不过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毕业典礼致辞里,校长强调理想主义,将学生往这方面引导,也是大学的基本职责,要培养能够改变社会的人。”
储朝晖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致辞的好坏并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但至少应该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是真诚,只要真诚,即使没有华丽的词章,也很有价值;其次,是要符合教育的内在规律,校长不应该说外行话、官话或者套话,说的话要符合个人成长规律,能对学生走出校园后的人生切实发挥作用;最后,致辞的内容应该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不仅仅追求话音落地时候的激动人心,也应该能够回味悠长。
“不过,媒体对毕业致辞的作用还是有些夸大。”每年毕业致辞出炉都会引发关注,不过储朝晖认为,相比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来说,毕业典礼只是一个时刻。作为学校,更该把精细的工作做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在学生求学期间的点滴进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