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致辞,大学里的最后一堂课

儿童资源网

毕业致辞,大学里的最后一堂课

  “同学们,在这样的时代,……你们是甘愿做唯唯诺诺的‘菜鸟’,还是要胜出为一个行业的精英?你们是甘愿做平淡无奇的‘路人’,还是要挺立成一个时代的标杆?”

  在武汉大学2014届学生的毕业典礼上,校长李晓红对着操场上万余名学生,最后一次抛出问题。

  实际上,校长毕业典礼致辞,无论是“打鸡血”,还是“灌鸡汤”,都是一种独特风格。科技日报记者选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校长毕业致辞,看看这最后一课,传递出大学怎样的精神气质。

  北大关键词:责任 青春

  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这一次打起了“五四”牌。

  在对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发言里,他都提到了五四运动,鼓励在座的学生记住先贤对国家的贡献。

  王恩哥在研究生毕业典礼致辞的主题是“传承青春的事业”。他将北大精神概括为青春的精神,而回溯青春的精神,就要到百年前的五四去找寻。他希望毕业生们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担起北大人的责任——这份责任,无论在百年前还是百年后,都与国家社会息息相关。

  陈璐瑶是北大土著,在园子里呆了七个年头。出身北大理工类大院信息科学,她却觉得自己仍然深受北大人文气息的熏陶——有勇气去质疑,也会抱持着理性去沟通;对公共事务绝不会袖手旁观,必要的时候也会奋起维护自己的权益。

  所以,陈璐瑶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最“北大”的事情,是她在本科期间成为iJoin社会创新咨询联合创始人, 希望通过青年人团队对公益组织提供全职咨询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促成改变。

  “曾经我也活在自己的世界,只想管好自己的那摊事。”进入北大后,陈璐瑶渐渐强烈体会到属于北大人的那份“责任感”,开始关注公益。这种关注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她参加了在学校开办的非营利组织领导力培训,参观学校社团策划的公益项目展览,也通过北大的留学交流协会,认识了iJoin的另外一位联合创始人。

  “我的iJoin和北大有很大的关系。”大学时光,是一种铺垫和渲染,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陈璐瑶和公益的结缘变得水到渠成。目前,iJoin在青年公益圈已经颇有名气,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均有团队。“即使走上工作岗位,公益也还会继续做下去。”

  这和校长的期待似乎吻合了。王恩哥在毕业致辞的最后寄语毕业生:“请在开拓人生和奉献社会之中努力抒写属于你们自己的青春豪迈!……在脚踏实地间实现诸位入校时‘指点三山五岳’的壮志豪情,这才是北大人敢为天下先的大气魄。”

  复旦关键词:担当 独立

  同样也在毕业致辞里强调社会责任感的,还有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

  他对本科毕业生的期许是——努力成为一名知识分子。他希望这批年轻的学生有责任有担当,保持独立人格,守护自由理性。

  这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毕业生彭珅触动颇深,甚至成为他对毕业典礼上最鲜明的记忆。

  校长将这群20岁出头的年轻人定位成了“知识分子”,期待他们“维护知识分子的尊严”。彭珅觉得,很多时候,大学生已经忘却了这一身份,而校长对他们作的最后一次发言,没有时髦流行语,也没有刻意卖萌讨好,却如同一记警钟,敲在他们心头。

  “校长扮演了卫道者的角色。”彭珅说。

  杨玉良对学生的要求既简单又复杂:“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保持自律而不堕落,拒绝与社会的污浊同流合污;不要工于心计、明哲保身,放弃对人生价值的追问,或者对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的追求。”彭珅有自己的理解:“不是说复旦出来的学生就要多么不平凡,现实是大多数复旦的学生都是平凡的。只要我们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到能做到的最好,那我们就是合格的复旦毕业生。”

  彭珅也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当年他选择复旦新闻学院,也是用一腔热血,怀揣着匡扶正义的理想。四年之后,他开始重新看待自己当初的梦想,重新确定自己想要做什么,意识到改变社会的力量有很多,新闻或许只是其中一种;制约记者的力量也很多,一切都并非黑白对立,线性发展。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