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比说教有用,人生体验无法复制
“绿动空间—环保小屋”,是青奥村第一批开放的特色小屋。骑一下动能发电车、在宣纸上“我手印我心”、用环保纸绘制蝴蝶面具,每一项寓教于乐的体验游戏,让各国运动员“乐不思蜀”。志愿者江颖杰说:“希望他们把游戏中收获的环保理念带回家。”
“青奥会当然要有比赛,但是主要目标不是赛事,而是教育。”罗格对于青奥会的思路,与顾拜旦“奥林匹克运动最重要的功能在于教育”的理念一脉相承。15岁—18岁的年纪,正是燃烧梦想与青春叛逆的交织期。人格丰盈、道德完善,与体魄强健同等重要。走出青奥赛场的运动员,也许无法登上更高的竞技舞台,但至少懂得尊重他人、学会担当、融入团队……以体育为媒介的教育,远比枯燥的说教更有用。而这段美好的经历,注定是影响一生、无法复制的片段。
因为年轻,所以更容易分享。青奥村里,不管你是何种肤色,两个Yogger“小手掌”碰一碰,就能交换个人信息和社交账户。淡化竞技的青奥会,是一场无国界的青春派对。文化的共享与友谊的累积,从赛场延展至人生。而对于主办城市而言,亦能留下难能可贵的体育文化遗产。
当然,青奥会不是完美无缺。如何彻底剥离奥运办赛模式、如何强化公益价值、如何改革不适宜青少年的项目,是青奥会难以绕开的“成长的烦恼”。“从长远看,青奥会的发展有很重大的意义,目前还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还未成熟。”亚奥理事会终身名誉副主席魏纪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