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奥会,讲述青春的故事

儿童资源网

青奥会,讲述青春的故事

  六朝古都与青奥会如约相遇,只待16日晚华幕初启。

  紫金山、秦淮河、明城墙、乌衣巷,绵延2500载的金陵,正挥笔写就青奥会的新篇章。从2010年的新加坡到2014年的南京,这项由国际奥委会创办的崭新赛事,不过4年光景。对于青奥会的真实模样,或许还有太多人懵懵懂懂。

  这是一个怎样的运动会?让我们在南京找寻答案。

  不是传统奥运会复刻版,快乐比竞技更重要

  南京青奥会的奖牌名为“胜利者的足迹”。23岁的设计者、斯洛伐克青年马特伊·库卡说,灵感源自跑道,那是青奥会的起点。赓续百年的奥林匹克长路上,刚刚举办至第二届的青奥会,已然勾勒出不同的色彩。

  青奥会的基因图谱,不是传统奥运会的“复刻版”或“微缩版”。国际奥委会前主席罗格创办此项赛事的初衷,源自青少年运动员在传统赛会的交流不够畅通。突出文化教育的地位与价值,淡化胜负的唯一目标性,是青奥会不同于其他运动会的主基调。正如国际奥委会所言,多数奥运会项目都有世界青年锦标赛,简单重复单项体育联合会已经在做的事情没有意义。

  南京青奥会设置28个大项,设项架构与传统奥运会大致相仿,但内涵迥然不同,很多比赛是为年轻人量身订制。从打破国籍界限、性别界限的混编组队,到田径8×100米全体参赛选手一起迎面接力,比赛早已跨越竞技的藩篱,升华到团队精神的塑造。从赛场收获人生感悟,比金牌、荣誉更加珍贵。

  青奥会承载着与奥运会不同的使命。不设置奖牌榜,每个代表团最多70人参加个人项目,运动员必须全程入住青奥村……这些里外全新的设定,不只为奥林匹克大家族注入生机,让参与其中的青少年运动员更注重个体体验。

  “青奥会必须有趣,不能太严肃,不应该有传统奥运会的沉重。”罗格为青奥会制定的成败标准,在于“运动员是否在运动会期间感到快乐”。在青奥会的舞台,年轻人可能失利于竞技场,但无处不在的快乐和收获,何尝不是另一种成功?

  追寻奥林匹克本源,传承奥林匹克价值观

  如果以规模和影响力衡量,青奥会显然无法与奥运会相比。尽管204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赴约南京,但不足4000人的参赛人数,仅为伦敦奥运会的1/3。15岁—18岁的年龄设定,注定竞技水平并非世界顶级,缺少体育明星的青奥会,从市场价值到媒体关注度,也无法媲美那些顶级职业联赛。

  现代奥运会历经百年、声望日隆,但过度商业化、滥用兴奋剂、职业性腐败等危机,正在侵蚀着奥林匹克运动的最初梦想。“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的忠告言犹在耳。

  青奥会的存在,恰恰可能摆脱羁绊,屏蔽掉政治诉求和商业期望的渗透。而注入技能发展、健康生活、社会责任等文化教育活动,已经大大超过传统运动会的范畴,重归“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奥林匹克本源。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也在反思竞技的终极意义,重新认识体育的本质。

  在青奥村的国际奥委会展厅,你能看到孙雯的球鞋、王励勤的球拍、雷声的击剑头盔、任灿灿的拳击手套……这些模范运动员的旧物背后,有太多激荡人心的拼搏故事。“与冠军对话”是分享,也是传承。在青奥场馆,你总能看到家长带着孩子来购买门票,或许年幼的孩子记不住谁是冠军,但体育带来的欢愉将悄然扎根心底。

  正如南京青奥会的口号“激励三代人”,将更多青少年从互联网拉回运动场,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蓄力。据国际奥委会研究,目前奥运会的电视观众平均年龄偏高,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正在下降。青奥会的快乐本质,在感染更多青少年爱上运动的同时,也在无形中传递着奥林匹克价值观。“他们是来比赛的,更是来学习、来交朋友的。”在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看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恰恰是青奥会的使命。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