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设灵堂悼念汤一介 师生同追思

儿童资源网

北大设灵堂悼念汤一介 师生同追思

  手中翻看着先生的著作,心中念起与先生的点滴往事,今天上午,众人走进与先生办公室仅隔百米的灵堂,追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学大师汤一介。

  上午现场 灵堂距离汤先生办公室仅百米

  灵堂设在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1号楼108会议室,距离先生的办公室仅有百余米的距离。

  哲学系副主任吴飞介绍,灵堂从昨天下午开始布置,一直布置到今天上午7点半,其间好几拨人轮番布置。

  灵堂正中间摆放着汤先生的遗像,上书“沉痛悼念汤一介先生”的横幅,两旁挂着北大哲学系主任王博的题字:“阐旧邦出入佛道修儒典三教人物各有乐地,辅新命会通中西立人极四方圣贤皆同此心。”

  灵堂的两侧摆放着汤先生的著作《中国儒学史》、《汤一介集》和《儒藏》,供前来吊唁的人翻看。

  9点刚过,汤先生的夫人北大教授乐黛云在其助理的搀扶下,身穿黑色套装,面容凝重地走进灵堂。乐教授在汤先生的遗像前三鞠躬后泣不成声,一旁的工作人员连忙过去搀扶。祭拜过后,乐教授在助理的搀扶下离开了灵堂,返回家中休息。

  上午10时,吊唁正式开始,陆续有老师、学生前来吊唁。工作人员在门外发放白花。

  现场前来吊唁的人大部分都比较平静,有些年龄比较大的老者在吊唁时默默哭泣,红着眼睛,抹着眼泪从灵堂中走出。吊唁者均在汤先生遗像前鞠躬,有的还会献上一枝菊花。有些游客看到人文学苑外摆放的讣告,也前来进行吊唁。

  一位老者在家人的陪同下坐着轮椅前来吊唁,老人来到灵堂外走下轮椅,并在家人的搀扶下,拄着拐杖慢慢走进灵堂鞠躬吊唁。老人告诉记者,她是汤先生的同事,她眼中的汤先生是个谦和、认真的人,对学术研究一丝不苟。

  吊唁活动将持续到9月14日,15日9时将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学生追忆

  78岁的学生哽咽:心里最德高望重的人走了

  上午10时,78岁的孙月才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人文学苑1号楼。老人身着黑衣,神情肃穆。

  50年前,孙月才是在北大攻读外国哲学史的研究生,虽然不是直接师从汤一介先生,但也有接触。他记得,汤老师讲课从不人云亦云,而且在学术上是非常严谨的。

  老人称呼先生为汤老师,在他印象中,汤老师虽学术成就很高,但从不自称哲学家。“汤老师做人很厚道,看起来好像很木讷,但脑子很快,并且从来不生气。”回忆起老师对老一辈人的尊重及对小一辈人的关心和爱护,孙月才情绪有些激动,眼圈红了。

  “老师晚年生病了,现在安息了,休息了……”孙月才很难过,心里最德高望重的人走了。老人右手紧抚胸口,哽咽着几乎说不出话来,家人在旁安慰着他。

  从北大毕业后,孙月才在上海工作。上世纪90年代,他和汤老师曾在上海很多国际文化会议上遇到过。孙月才记得,曾有一次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参加国际文化方面的会议,他为汤老师和另一位老师拍了照片,“我没有把照片寄给汤老师,很遗憾。”

  哲学系主任感激:“没汤先生,就没现在的我”

  人文学苑哲学系主任王博,曾是汤一介先生的博士生,1986年考入汤先生的中西比较哲学博士班。“没有汤先生,就没有现在的我,汤先生对我的帮助很大。”王博告诉法晚记者,是汤先生带他走进哲学。

  在王博眼中,汤先生是个内向的人,对学生很温和,学生有困难都会找他,汤先生也会主动关心在生活、经济和工作上有困难的同学。

  说起乐黛云教授,王博表示,汤先生和乐教授共同生活了60多年,十分恩爱,曾被称为“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乐教授表达悲伤的方式比较平和,“希望乐老师可以保重身体,节哀顺变。”

  外籍学生钦佩:“老师知识渊博,是世界居民”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