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桥坟良渚原始文字是否为“甲骨文的前身”也引起了专家热议。河南省文字学会会长、河南古汉字研究所所长王蕴智看了相关报道中的图片后表示,对于良渚此次考古发现,从考古层面上没有任何问题,但和早期汉字没有什么可比性,它不是汉字的前身,和甲骨文不是一个系列。
对庄桥坟遗址出土石钺上一连串的符号,王蕴智认为,良渚文化这种“排行连刻”的符号和今天的汉字不能直接简单地联系起来,因为它没有早期汉字的结构,所以不能说是甲骨文的前身。虽然从年代上讲,良渚文化比甲骨文早,但也不能说就是甲骨文的前身,这种概念不能简单地套用。另外,安徽蚌埠双墩村文化遗址也有这种符号,距今7000多年,其他很多考古文化遗址中都有。只能说,各地的原始先民都试图表达数字、表达概念,都有创造文字的冲动和尝试,但没有形成古汉字的规模和系统。这只是表明各地先民都曾有创造文字的迹象,但和汉字并不是一个系统,并不是汉字的前身。
解读质疑:实际上是对“原始文字”的理解有误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古文献室主任刘少刚研究员指出,浙江庄桥坟遗址发现的是原始文字,与甲骨文这种比较成熟的正式文字是有差别的,是否为正式的文字有待进一步研究。
针对业界学者的质疑,他认为,“最早原始文字”的论断表述较为严谨,目前的质疑本身实际上是对“原始文字”的理解有误。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之前肯定有文字,这一判断已多有证明。“原始文字”与正式文字之间是有差别的。文字能否被称为正式文字,关键因素之一是几个字符放在一起能否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是单独的符号所不能完成的。至于“最早文字”的认定,这是学术范围的事,并没有一个既定的程序。学术认定是自然而然的,类似我国“司母戊鼎”后更正为“后母戊鼎”一样,是一种学术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