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原始文字”引争议 有待专家论证

儿童资源网

“中国最早原始文字”引争议 有待专家论证

  本报2013年7月9日刊发的消息《中国最早原始文字在浙江被发现》引起史学界高度关注,各大媒体与网站纷纷转载。针对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的考古新发现,有专家认为这次考古发现“为文字起源提供新的线索”,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最早原始文字”。但也有些专家认为这只是“先民刻画痕迹和符号”,是否为“最早原始文字”或“甲骨文的前身”都有待商榷,需要请国内最权威的专家作深入研究与论证。

  据有关专家介绍,在古陶器、古岩画上发现五六千年前的先民刻画的符号,这在我国的考古史上并非新鲜事。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在裴李岗文化到商代前期的器物上,就发现许多与商周甲骨金文构形相似的“刻画符号”。1952年,在陕西西安的半坡村发现了距今6000年的陶器上的30个刻画符号。此后,类似符号不断被发现。这些“刻画符号”究竟是不是文字,学术界一直就有不同的看法。

  支持声音:庄桥坟良渚原始文字或许是一种地域文字、部族文字,与甲骨文是否一脉相承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我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说,庄桥坟遗址出土石钺上出现的字符排列有序,重复出现,符合文字的一些特点,而且从原始文字的发展阶段来看,这些文字已经处于高级阶段。虽然目前将其完整释读较为困难,但其具备文字特有的表意功能。

  “良渚原始文字与甲骨文是否一脉相承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从目前来看,两者可能不是一个系统的文字,庄桥坟的良渚原始文字或许是一种地域文字、部族文字。”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常务院长、古文字专家曹锦炎说,这就给我们在文字研究领域开拓了新的方向,对文字史的研究意义重大。文字体系是多元的,这种多元是随着中华大地上各部族、各民族的融合和语言的融合而进行的。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蔡运章提出,所谓原始文字是指还不能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M344:18号龟腹甲上刻画的“目”字,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陶钵上刻画的“猪形图像”等,大都是独立存在的“刻画符号”。这些应是最早的原始文字,它们数量众多,地域广泛,特征鲜明,成为文字起源和形成的一个独特现象。

  “类似平湖庄桥坟遗址出土石钺上的排列成行的符号,以往在良渚文化陶器上已有发现。”蔡运章说,江苏吴县澄湖古井堆遗址出土良渚文化陶罐腹部刻有“冓戉五族”4字,上海马桥遗址下层出土良渚文化陶杯底部刻有“入田戈”3字,美国哈佛大学沙可乐博物馆藏良渚文化陶壶上刻有“孑孓人土宅厷育”7字。按照国学大师饶宗颐的观点,这些都“不同于一般孤立的单字符号,而是成文的句子”。因此,这些排列成行能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应是我国最早的纪事文字。

  质疑声音:尚未形成文字体系的刻画符号,应称为记号或符号;“排行连刻”的符号没有早期汉字的结构,不能说是甲骨文的前身

  “把新发现的刻画符号确认为中国最早的文字,这不是首次。前些年还把山东桓台县史家遗址和山东寿光圣城遗址的兽骨刻画符号当作中国最早文字。”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范毓周认为“这都是不够慎重的做法”。他说,庄桥坟遗址发现的石钺上的刻画痕迹和符号,严格说来,既不能看作是中国境内发现的处于文字书写体系形成进程中的文字,更不是汉字书写体系形成的前身。因而把它们看作记号或符号是没有问题的,要看作是文字,似乎还很难令人信服。

  “只有厘清了原始文字的含义,我们才好就这些刻画痕迹和符号是不是中国最早的原始文字提出看法。”范毓周提出,“文字一般是以体系化的方式记录和表述语言,国际学术界称为文字体系。所谓中国原始文字应有两种含义,一是中国境内发现的处于文字书写体系形成进程中的文字,一是汉字书写体系形成的前身。中国目前公认的最早的文字体系是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因此,考古发现的尚未形成文字体系的刻画符号,学术界并不认为是文字,而是应称为记号或符号。”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