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三中全会,往往带有每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烙印。通过观察三中全会的‘出手’,可以看出本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的‘高明之处’。”
过去的几天,一段拗口的英文——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十八届三中全会)——不断出现在英美媒体报道里,他们称之为“中国执政党深化改革的一个关键会议”。
北京,11月9日至12日,又到了“三中全会”的时候——尽管本届三中全会是近20年里召开日期最晚的一次。
中国有许多会,但某种意义上讲,“三中全会”是其中给人印象最深、最受关注的。
“每届中共中央全会都很重要,通过全会凝聚共识,形成理论,部署战略和整体布局。”中共中央党校党建专家叶笃初接受《瞭望》周刊采访时说,“而历届三中全会,则往往带有每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烙印。通过观察三中全会的‘出手’,可以看出本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的‘高明之处’。”
新中国前仅开过一次三中全会
朴素的会议厅里,摆着三个更像是课桌的发言台。总书记习近平居中就坐,间或低头记着笔记,其他与会代表分坐两边。这是11月12日《新闻联播》播出的习近平参加十八届三中全会小组讨论画面。第一次,人们看到了三中全会小组讨论的现场——作为闭门会议,官方正式公告和新闻中,三中全会的细节相当稀少,只能从一些当事人的回忆推测,人民大会堂和京西宾馆是比较常见的两个会议地点。
“中共中央全会”,全称“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是指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期间,全体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参加的会议,会期一般3-5天,有权力做出党最高领导层的调整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继十七届三中全会后,本届全会,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从1921年7月至今,中国共产党已召开过18次全国代表大会,但“三中全会”只有11次。新中国成立前仅有的一次,1930年在上海召开,内容是批评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错误。
从十一大开始,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开始定期召开,即每5年召开一次,开会日期大多集中于9、10、11三个月,而自1994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始,三中全会也制度化为五年召开一次。
“从历史惯例上说,每届中共中央的一中全会往往是紧接在党的代表大会之后召开,主题是‘人事’,讨论选举中央最高领导层,比如选举政治局常委,通过中央书记处成员,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等。而二中全会,则是在全国两会换届前召开,主要讨论的是新一届国家机构的人事问题。”中央党校教授赵黎青说,“三中全会开始,就需要研究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了。”另有报道补充称:“四中全会:聚焦党建、执政能力建设;五中全会:讨论并审议新的五年规划;六中全会:注重社会风气和党风建设;七中全会:总结经验并筹备下次大会。”
陈云抛出“重磅炸弹”
纵观中共历史,特别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决策,往往是在三中全会上作出的。而被推上新时期历史高点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有某种历史的偶然。
“原来工作会议的议题和(十一届)三中全会要解决的问题,确实不是后来全会公报所说的那些内容。”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朱佳木在《我所知道的三中全会》一文中回忆称。
根据中央原规划,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中下旬召开,在此之前,要召开一个工作会议。
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给中央工作会议以及其后的三中全会定下的主要议程是经济问题。但中央工作会议开始后,11月11日的第一次小组会议上,中央委员谭震林提出,先要解决一些问题,如天安门事件、“二月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