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品德修养的议论文论据

儿童资源网

有关品德修养的议论文论据

  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在 16 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日军击沉,这对他触动非常大。 1899 年,英国强租我国的威海军事港口,占领威海的日军在英国的压力下撤出了港口。张伯苓在军舰上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在第二天就降下来了。他感到中国的强大不是光靠军事力量的增长就能达到的,关键还是要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于是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堂。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 1907 年办起了天津南开学校。他任校长 40 余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志存高远的孙中山

  ——彻底革命以使民族进步

  孙中山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目睹了清朝末年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以及各种黑暗现象,少年时代的孙中山便开始对腐朽的封建制度感到强烈不满。对于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他特别崇敬,不仅尊他为“反清第一英雄”,而且还常常自诩为“洪秀全第二”。 1878 年 5 月,年仅 12 岁的孙中山跟随母亲乘船到达美国檀香山,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知识的熏陶。从此,志向远大的孙中山不仅开拓了自己的胸怀和眼界,也更丰富了他的民主思想和近代科学知识。 1911 年,他发起和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为国奉献,死而无憾

  1950 年春, 26 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祖国张开温暖的双臂迎接这位“娃娃博士”,邓稼先沉浸在青春的欢乐和家庭的幸福中。但是,当时的祖国正面临着核大国的威胁。邓稼先毅然接受了开拓祖国核事业的重任,离别妻儿,隐姓埋名,走向茫茫的大戈壁中。从此,他从物理学界的讲台上“消失”了,包括自己的妻子在内,他的亲戚、朋友谁也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20 多个春秋过去之后,头发里夹着大戈壁砂砾的邓稼先回来了,“两弹元勋”的美名才开始传扬,邓稼先的名字才重新出现在普通人的中间。此时,他的妻子已经年过花甲,他自己也由于试验中受到核辐射而患上了癌症。他光辉的生命已经燃烧到了尽头,他默默地为我国的两弹事业奉献了一生。临终以前,他对妻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死而无憾!”

  弦高退秦兵

  ——一介草民的救国之计

  春秋时代,郑国有一个卖牛的商人,名叫弦高。有一天,他赶着一群牛到秦国去卖,在路上,他看见大队的秦国兵马,气势汹汹的向郑国开来。他觉得不妙,暗地里打听了一下,才知道秦国要偷偷进攻郑国。弦高知道以后,大吃一惊。他一面派人回国报信,一面拿了四张牛皮,牵了十二头肥牛,来见秦国的大将,说:“我国的君王听到贵国军队路过我国的消息,特地派我来迎接,并送一点点薄礼慰劳军队。如果你们要在我国境内暂时停留,我国已经预备了一天的粮食来接待;如果你们不停留,我国即刻派大军前来护送。”秦国的大将一听,以为郑国已经有了准备,就下令退兵回国。弦高只是一个商人,在当时从事着并不受尊重的职业。他能够在国家危急的时候,慷慨拿出钱和物资,用计退掉秦国的军队,这种爱国精神真可以作为我们的榜样。

  中国第一个留美学生容闳

  ——敲开“师夷长技以制夷”之门

  容闳是中国最早留美的学生。他出生在澳门,小时候在一所美国教会学校读书,聪明好学,更得到老师布朗 (Samuel Robbins Brown) 的喜爱。后来布朗就带他到美国去留学。容闳到了美国以后,起初进入中学读书。因为成绩很好,被送进耶鲁大学继续深造。在美国的先进文化知识感染下,容闳一直在考虑为自己的祖国做点什么。毕业时,他曾这样说:“我既然接受了这种现代的教育,也希望其他的中国人能够得到同样的机会,出来看一看。大家一起来学习西方科技的长处,使中国能够达到文明富强的境地。”所以他后来回到祖国,就向清政府建议选派幼童到美国留学。由于他的不懈努力,清政府最后终于采纳了他的意见,选派幼童到美国留学。中国最早一代的现代科学各领域的专家,有很多都是这个时候派出的留学生,为我国输入了新鲜的学术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