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作文热点主题写作方案精编辑录:偶像篇

儿童资源网

2016年中考作文热点主题写作方案精编辑录:偶像篇

  于是,研讨会开幕那天,兔子们请来了狮子、老虎、金钱豹、灰狼、狐狸、猫、土拨鼠和猴子。这些明星粉墨登场,一个个登上了主席台,在前排就座。接着,由狮子领头,一个接着一个发言。明星们畅所欲言,海阔天空,只是没有涉及半点牧草问题。明星们与兔子代表合影。当然,贵宾们全部坐在前排中间。紧接着步入宴会厅,大吃大嚼,干杯祝贺大会成功。酒足饭饱之后,带上纪念品和礼品,扬长而去,会场上只剩下兔子。此时,天色已晚,到了散会的时刻。

  盲目追随潮流的人,很可能变成可怜的兔子。

  耶稣还乡

  耶稣是基督教的创始人,也是基督教徒所信奉的救世主。耶稣30岁时,开始外出传教,讲天国的道理。据说,他是一个无所不能,无所不会的人,他的头上出现了一轮巨大的光圈,使人民能在黑暗中清楚地看见他。耶稣不断地为人民做好事,免费为百姓治病,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崇拜他、信仰他。

  很久以后,耶稣回到家乡讲经布道。一开始,人们都为他的学识和智慧所叹服。但是,当大家仔细一看,原来这个口若悬河的人不过是本地一个木匠的儿子,诚服钦佩之心顿减,立刻不恭不敬起来。耶稣还是刚才的耶稣,而乡邻却已不是刚才的相邻了。

  人们崇拜偶像往往是因为一种神秘感,因为高高在上的偶像是我们所不熟悉的,离我们很遥远的人。而一旦这种神秘感消失,对于偶像的崇拜就会减退不少。

  农夫敬畏的偶像

  从前,闽粤地方的农夫们,非常迷信,尤其信奉鬼神。为了表现自己的虔诚,农夫们为鬼神修造了许多庙宇。山顶上、河岸边到处都是。他们又亲自为鬼神塑了很多像。

  农夫们为了给鬼神修建这些庙宇,费尽了心思,用自己的全部本领把庙宇造得雄伟巍峨,十分宽敞。通向庙宇的路上,还建造了长长的石阶,石阶两旁有树木荫庇,树上缠满了藤萝,还招来了数不清的鸟儿在这里做窝定居。农夫们还在庙宇的庭院里雕塑了神鬼的车马随从,并用彩绘描过,将庙宇的气氛弄得不同寻常,却又让人感到阴森恐怖。

  农夫们非常敬畏这些泥塑木刻的神像,每到祭祀的时候,都不忘献上供品。家里宽裕的要宰牛;条件没那么好的要拿猪做祭品;就是穷得最厉害的也要把鸡、狗之类的东西献给鬼神。那些酒菜鱼肉等等,人们往往是自己舍不得吃,却拿到庙里去给鬼神上供。就是这样,人们在献祭的时候还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礼节稍有不周,大家就都害怕得不得了,生怕鬼神因此而动怒,把灾祸降临到他们头上。一旦有谁得病或者谁去世了,人们也不去找医生问个究竟,而是将其一概归结为是鬼神安排的结果。

  农夫们自己想像出鬼神,又亲手制作了它们的偶像,却又去崇拜自己一手炮制出来的东西,真是又可笑又可悲。

  【实践应用】

  让自我成为偶像

  当中国女排又一次站在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当赵蕊蕊灿烂的微笑深深印在热爱她的球迷的脑海里时,一个新的偶像又诞生了。

  北大的莘莘学子看到女排夺冠后是多么的激动,有一个女孩甚至满脸泪水,这种情景和22年前中国女排在日本第一次勇夺世界冠军是多么的相似。在我们所熟悉的郎平、张蓉芳等这些熟悉的面孔逐渐被她们的后来者所替代后,赵蕊蕊、冯坤、周苏红也将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现在是一个偶像丰收的时代,有时候一天就能产生一个甚至好几个偶像,在众多的偶像面前你都搞不清谁是你真正的偶像了,你都说不上你到底应该拿谁作为你长期的偶像。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杨利伟不值得我们崇拜吗?在世界花样滑冰大赛中勇夺男女双人滑冠军的申雪、赵宏博不值得我们崇拜吗?还有,在NBA赛场上为中国人甚至亚洲人挣足了脸面的姚明,难道不值得我们崇拜吗?

  这是一个偶像丰收的时代,偶像的多元化给崇拜偶像的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也使偶像不再让我们遥不可及。

  你的偶像是谁?你有几个偶像?没有偶像的人是你吗?如果谁都不是你的偶像,那你就选择你自己,崇拜自己,让自我成为偶像也是种选择!

  孩子“追星”,怎么办

  最近,有学校以“我最崇拜的人”为题,在中学生中开展随机调查,结果出人意料,答案最多的不是父母,不是老师,也不是科学家,更不是英模,而是歌星影星。对“明星”偶像的崇拜,已成为青少年的时尚追求。少男少女们为“明星”偶像或喜或悲,甚至自杀、出走,许多父母大惑不解,不知道孩子“追星”到底是对还是错?如何引导孩子的“追星”心态?

  孩子处于青春期,心理不成熟,阅历浅,感情容易冲动,甚至做出一些不冷静的事来。比如,有的男孩,看着自己心目中漂亮性感的女明星,容易产生性冲动、性憧憬;有的女孩过于迷恋某男星,如果有某男星结婚或偷情的消息,立刻觉得“自己受骗了”,闷闷不乐,精神沮丧;有的少女甚至发誓非某“星”不嫁。孩子“追星”如果追到了这种如醉如痴、神魂颠倒的地步,肯定会影响学业、影响身心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引起重视,加以正确引导。其实“明星”跟正常人没什么两样,许多“明星”的“外在美”都是包装出来的,媒介的吹捧也是一种广告行为。父母可以跟孩子讲明这些道理,说明听歌和看影视节目,只是生活的一个小部分,更多的时间应该用于学习和工作,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