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连夜赶到庙里,尸体不见了,他就到村里打问,正在这时,从村里哭哭啼啼出来一伙人,还打着招魂幡,抬着架子,这是出殡埋人的。
和尚一见,心想;这不是死了人吗?把他就活带回去算了,他也忘了问问是男是女,也顾不了这么多了,举起瓶子往棺材上一甩,这可好,棺材里边的人活了,到了坟上,人们听见了棺材里有动静,吓得人们撒腿就跑,只剩下家里的几个亲人没动,亲人不害怕,他们趴在棺材上一听,里边的认真的活了,就赶紧把棺材盖打开。等里边的人起身一坐,正好金头佛变得狗也赶到了,一见是女人,呀!错了!和尚一见也傻眼了,正在发愣,金头佛过来说:“师弟,错了吧?”和尚一听更着急了,说:“是啊,你能不能帮帮忙?”金头佛说:“已成这样了,没法改变了,把她带回去吧。”金头佛吹了一口气,大风呼呼刮起来了,直刮得飞沙走石,对面不见人,刮得这女人晕头转向,不知道上哪了。风停了,她一摸自己的头发没了,家也找不到了,只好跟着和尚走了。
回去之后,如来一见说:“唉,怎么弄不像我徒弟啊?”和尚见瞒不过师父,只好把实话说了,师父说:“既然如此,收她为徒弟有给提了一个法号叫“尼姑”。怕给和尚在一块不方便,又给她盖了一座房子,把她安置在里边,后来人们说习惯了,就把尼姑住的房子叫尼姑庵。
从这儿,就有了尼姑,尼姑住的房子叫尼姑庵。
郭道琴听完师太给她讲的这些传说,笑着说:“也许吧,过去的事情了谁也说不清楚,我呢,走南闯北也经历了不少的事情,你说到这里了,我也想起了一个和你们有关的传说,那是前几年,我闯江湖走到一个小镇,夜宿到一家官宦家里,主人的上辈人是做大官的,晚上,他给我讲了一个这样的传说。传说;清朝康熙年间,一个知府大人来到民间体察民情,走到了小镇的边上,这个小镇也怪,道东是和尚寺,道西尼姑庵,他走到这里看到这些很生气,自言自语地说:什么东西,道东是和尚寺,道西是尼姑庵,这还了得不乱套才怪呢!立刻停下来,敲开和尚寺的大门,又叫开了尼姑庵的大门,两边的主持都来了,问:“你叫我们干嘛呢?”知府大人说:“我今天到民间体察民情,路过这里,看到你们道东和尚寺,道西尼姑庵,觉得很有特色,马上想起一条上联,可想不起来下联,我写出上联,让你们写出下联。说完拿出文房四宝,大笔一挥写道:东和尚西尼姑,不清不楚糊糊涂涂。各写一张贴到各自的大门上,说:“你们想好了下联写出来,等我体察民情回来过时请把下联写好交给我,要对不出来别说我对你们不客气!”说完就走了。
这一下可难住了和尚和尼姑,急的他们都想哭出来,正当他们没办法的时候,有个文人墨客也路过这里,抬头看到了这个上联,觉得好奇怪,急忙叫开了和尚寺的大门,问:怎么你们两家的门上都贴着同样的上联,咋没下联呢?”主持方丈说:“有个知府大人如过此地就给俺们出了上联,让我们写出下联,等他体察民情回来看俺们对出来了没有,要是对不出来,他要拆了和尚寺,烧了尼姑庵。”
文人墨客说:“这好办,你们派人叫她来,我给你们写出下联,等知府大人来了后,你让他看看他就不敢再难为你们了。不多时,尼姑庵的师太也来了,文人墨客说:我给你们写;上观音下如来,各行其道,明明白白。
知府大人体察民情回来后,来到和尚门前,又把他们叫出来,看看写出下联了吗?和尚主持方丈就把下联让知府大人看了,他没说话就走了。
三
郭道琴问:“师太我讲的这故事怎么样啊?”那个少妇听罢,急忙说:“别管师太讲的也好,你讲的也罢,不过,既然从这庵前路过,想这观音庵菩萨大慈大悲,二位辛苦了还是到庵内休息一晚,还请二位进庵喝杯苦茶,热热肚子,歇息一晚,天亮了在赶路也不迟啊。”